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七夕
卷手书,是他在杭州水师十年间的札记。其间涉及时政评议、官场应酬、人物臧否、番邦风习、天象水文、精算推演……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后面还附有大段的西番文字的草稿——故而琴太微需要一部辞书以便读懂父亲的文字。

    她本来希望父亲的笔记中会多提到自己幼年情状,却没想到自己的出场次数寥寥可数,倒是临安郡王三天两头地出现在父亲笔下。虽然用语极为隐晦,也能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只是杨楝绝少对她提起往事,偶尔谈话中涉及父亲,态度也像是不甚熟识。也许是因为顾忌——藩王结交手握军权的外臣,往大处说就是谋逆。

    她心中不是不疑惑的。有好多回,她几乎就要向他问起来,却又生生忍了回去。札记写得极其零碎又语焉不详,她在心中梳理了几遍,发现父亲不仅教过他经义,还约他密会过军师武将、地方名士、海上船主乃至外方传教士,甚至还带他去海上看过水师的大船队,她简直有些嫉妒……可是,这真不是谋逆吗?

    从西华门出来,沿着皇城根儿绕了一圈,先教马车停在了海日阁门口。因为下雨,书铺这时才刚刚开门。顶着东坡巾的矮胖掌柜正在叫人打扫门前积水,一眼瞥见来客,不免唬了一跳,连忙支开伙计,亲自把人往后面引。

    “没有什么,”杨楝微笑道,“就是问你这里有没有这个。”

    曹渠眯着眼看了看他手中的便笺,不觉讶异:“殿下也对这个感兴趣了?”

    “是一个朋友要找的。”

    便笺上写的是西番文字,曹渠认了半天:“这是早年间一个澳门船长霍若望编纂的辞典,书名的意思是‘西字奇迹’,在葡萄牙海商之间通行过一阵子。都是手抄本,从未付梓。殿下定要这一本的话,小的就托人去南方寻去。”

    杨楝听着便皱起了眉头:“那有没有类似的书?”

    曹渠嘿嘿一笑,转身从架子上摸出一个抄本:“巧了,前几天刚得了一本。有个刚进京的番僧来我这里逛,留了个抄本,说是他们一群番僧自己编的辞典,问我有没有办法在帝京刊印出来——倒像是在这儿等着殿下似的。”

    手抄本的封面是柔软的新羊皮,装订极为精美,想来作者颇下了些心思,封皮上还记了一个书名“西儒耳目资”。杨楝大略翻了翻汉字的内容,问:“你打算替他刊印?”

    曹渠摇头:“此事不易,我还在斟酌中。殿下若觉得还入眼,请先拿去吧。”

    杨楝笑着称谢,又道:“原先说的那本书,还要麻烦你留意下。”

    “包在小人身上,”曹渠连连应承着,却又小心提示着,“殿下但有吩咐,只管遣田公公过来说一声就是。”

    “我自有分寸。”杨楝随口应着,袖了羊皮抄本便辞了出去。

    别了海日阁,一径往北又往东,一直到东直门内的北居贤坊,在柏林寺门口下了车,带着一个亲兵入寺。这日是七月七,进香的妇人女子偏是不少,莺莺燕燕人潮涌动。杨楝压低了大帽,随着人群穿过几间殿,却从观音堂的后门溜出庙去。这一带远离皇城,街巷不甚繁华,往来行人寥寥,深槐高柳之间偶尔露出几个朱门大院,是京中几户世家巨族的府邸。

    戴学士的两进小院夹杂这些府邸之间显得有些寒酸。师生之间揖拜了一番,少叙了一些闲话。杨楝自十四岁离京后,再没有见过他的师父。当年戴纶居礼部尚书,授文华殿大学士,一度入阁。太子身故之后,朝中官员多有洗换,戴纶因年高德韶,又一向谨慎少言,那些抄家、流徙之刑就没有落到他头上,不过迁了个南京钦天监的闲职养老去了。做了一年闲官,戴纶索性告病辞官,回老家松江府闭门著书,去年才以遣嫁独女为名而重返帝京。戴小姐嫁给了兵部右侍郎葛坚的次子,不久便有喜讯。戴夫人放心不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江山不夜简介 >江山不夜目录 > 第十章 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