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彭德怀命令担任此一战预备队的第三十九平提前撤退。
但是,致命的是,中国军队是在“第五次战役胜利结束”的思想大背景下开始北移的,绝大多数官兵认为北移是“得胜回师”
的行动。即使意识到自己部队严重的疲劳、饥饿的现状,但很少有人能够十分客观地正视目前是疲惫之军的大规模撤退。如此数个兵团十几万人的转移撤退,如果没有极其冷静、极其严密的组织和控制,一旦敌情变化,很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导致大规模的溃败。中国军队各级指挥员,包括兵团一级的高级指挥员,对美军反击的速度、规模和凶猛程度严重估计不足,撤退计划制定得不周密,对志愿军总部的撤退计划落实得不坚决,有的兵团甚至没有按照总部的撤退计划执行。在军事指挥上,撤退中没有严密控制公路要点,遭敌阻击时战术单调,加上各部队之间的协同松散,于是造成很多致命的空隙。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美军突破前沿,向纵深以机械化突击速度突进就必将使中国军队防不胜防。而中国军队中个别指挥员在发生危机的时刻,表现得惊慌失措指挥混乱。这一切,使灾难的发生已经不可避免。
这是中国军队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战斗结束后开始向北转移时的最客观、最真实的现实。
美军的反击是经过长时间的筹划并在精密组织下进行的,是美军由朝鲜战争爆发以来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全线反击,范弗里特为这次反击行动制定的初步目标依旧是“堪萨斯线”。
“堪萨斯线”,是“撕裂作战”没有达成的目标,即从临津江口向东到涟川,而后沿着三八线南侧连接永平、华川、杨口、大浦里所构成的一条防御线,这是朝鲜国立东西最窄、被认为最容易实施防御的一条线。
“堪萨斯线”将是一条对朝鲜半岛来说十分重要的线。是在军事上美国一方一直追求的一条线。也是在政治上中国一方一直不能容忍的一条线。然而它却正是最接近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所划定的“军事分界线”的一条线。
美第八集团军全线反击的部署是:西线汉城正面的美第一军向东并列配置南朝鲜第一师、美骑兵一师、美第二十五师、英二十八旅(由二十七旅改编而成)和加拿大旅,其正面是中国军队的第六十五、第六十四、第六十三军,进攻方向是涟川。铁原。
中线的美第九军从西向东配置南朝鲜第二师、美第二十四师、南朝鲜第六师和美第七师,其正面是中国军队的第六十三。
第六十、第十五军,进攻方向是金化、华川。美第十军在洪川北侧至下珍富里的70公里的战线上,由西向东并列配置美第一陆战师、一八七空降团、美第二师和美第三师,与东海岸的南朝鲜第一军团策应,集中捕捉由于中国军队发动的第二次春季战役所形成的凸部里的中国第十五军、第二十军、第二十七军和第十二军。在这个地段的具体分工是:陆战一师负责威蹄、寒溪公路以西地段,进攻目标为杨口;美第二师和空降团负责该公路以东地段,进攻目标是群蹄;美第三师配属南朝鲜第八、第九师以苍村里为进攻目标。
所谓“捕捉中国军队”的含义是:在以往直线平推战术的基础上,增加机动力量,恢复在战场上的野战式作战,强调部队突破前沿后即向对方的“根部”猛烈突击。这是范弗里特对其前任李奇微北进战术的修正,其中范弗里特居然吸收了中国军队“迅猛穿插”、“切断后路”、“迂回包围”等战术特点。
战争进行到此时,在前线上作战的南朝鲜军队只剩下一个军了。直接与中国军队在一线作战的已都是美军最精锐的部队。
5月22日,美军在4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开始了反击行动。
西线的骑兵一师一天之内就推进到议政府一线。中线的美第九军以美第七师为右翼,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