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二章 换发
611所反而做了熊猫项目组的老师。

    当航电和雷达两方面的队伍全部合并之后,机载武器的团队也自然可以合作一处。国产凤凰和计划中的pL-8、pL-1和鹰击9以及各式功能吊舱,也都可以整合到两机的工程中来。

    实际上不仅是熊猫和十号工程,中国在引进苏7战斗机的时候,苏联人提供的飞机是不装雷达的。

    这并不是苏联人对中国有防备,或者苏7的雷达多么先进,苏联人担心出口会造成技术泄露。

    实际上,让人尴尬的是,情况正好相反。

    就苏7那个简单加大功率的h-1破雷达,中方在得到F-14战斗机的ag-9平板缝隙技术之后实在是太看不过眼了。

    而且如果雷达要采用苏方设备,相应的导弹等机载武器同样就要从苏联进口,这样一来使用成本就太高了。

    国内在谈判过程中强烈要求苏7的进口型号雷达部分留空,用于安装国产型号的平板缝隙多普勒雷达,性能比苏联的原版肯定要好的多得多了!

    实话若非是考虑到飞机配重是门很深的学问,而沈霍伊不敢改原始设计的段子更是在后世满飞,国内甚至想要连苏7的机载计算机都一起换掉。

    苏7那重达6公斤的氩-15机载计算机,换成国内的技术水平,减重一半都是保守估计。

    苏联人不情不愿的提供了雷达的数据接口,反过来还想询问中国是否能出口平板缝隙雷达的技术。对此,中方代表当然是用“呵呵”的语气与其谈论了一番西伯利亚的气问题。

    向苏联提供技术也不是不行,但就苏联如今这幅痨病鬼的样子,你们买的起吗?

    这样一来,国内目前三种三代机采用的都是同种技术开出来的不同型号雷达,14所的雷达项目可以是得到了全国技术资源的支持,项目进展一日千里。

    按照王谟的估计,在199年年末到1991年年初,拿出可量产的型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历史上JL-1雷达,也就是147脉冲多普勒雷达是九十年代初立项,到1996年研制成功。而由于胡文海在熊猫国产化项目上的巨额投入,每年从项目组向14所流出的资金都有至少五千万美元级别,这对王谟来简直就是一笔横财。

    这笔钱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六年时间。充足的研经费,格鲁门在某些渠道提供的技术支持,近在眼前的实物参考,这样优厚的条件下还不能追平原本历史的研进度,这是对14所和王谟有多大的意见?

    事实也当然如此,JL-1此时已经进入到了项目的收尾阶段,是熊猫和十号工程的子系统中进度最快的单元。

    像这种类似的合作项目,在十号工厂和熊猫项目在打通了信息共享之后可谓比比皆是。宋文骢对借鉴熊猫项目组的成果没有丝毫心理压力,而屠基达对国产熊猫寄予的希望,也绝不是简单的对F-14a的山寨复制,而是要雄心勃勃的在F-14的基础上展出更加紧跟世界潮流的先进三代战斗机。

    正是双方都有着这样的计划,才最终促成了这次两方联袂出现在了胡文海的面前。

    而这次会面,更是有着非常深层的现实原因。

    宋文骢到这里,忽然叹了口气。他摇了摇头,道:“虽然全尺寸金属样机已经开始着手生产,但实际上十号工程仍然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胡文海看了看他旁边坐着的刘大响和江和甫,忽然心有灵犀的接了一句:“动机!”

    “对,就是胡总所,动机的问题现在已经是十号工程最大的拦路虎了。”

    胡文海有些好奇的问道:“原定的配套动机不是涡喷15吗?现在的研进度不如人意?”

    宋文骢苦笑:“黎明厂现在连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帝国重器简介 >帝国重器目录 > 第六百三十二章 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