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灌水”和“拍砖”的背后
网络文章数:南方网,33

    网络反映:网友质疑凌晨1点开会任命女干部职务

    处理结果:临汾市委责成尧都区委废止女干部工作安排的决定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天涯社区等,1504

    处理结果:由无期徒刑改判有期徒刑5年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奥一网、网易时事论坛,1103

    网络反映:当事人资料被曝光,网友责其无良

    处理结果:交通部党组免去林嘉祥党内外职务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四川新闻网,35

    网络反映:“节约喝茅台”成网络笑料

    处理结果:剑阁县委免去其党内外职务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南方网等,39

    网络反映:《辽宁省本溪市发生高官子女抢官风潮》一文在网上流传

    处理结果:本溪市委宣布“双推双考”结果无效

    第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能助推舆论传播。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比如,党报系统大都设有“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一部分公开见报(党报普遍开辟“读者来信版”),一部分作为内参呈报上级党政部门,一部分由报社转给读者所在单位提请关注解决。网络舆论关注的公共事务素材,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的报道,另一方面来自网络原创,尤其是BBS上网友自行发布的新闻和传言。如果传统媒体的报道由门户网站转载,并以专题形式予以突出宣扬,如果网上传言得到传统媒体的证实,网上观点得到传统媒体的声援,那么这种网上网下的交互作用,会促使舆情汹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浪,对当事人特别是负有社会管理责任的公权力形成压力。

    第三,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体”。舆论可以通过口耳相传,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性的信息载体传播。传统媒体缺少与读者之间的多向交流,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已经锻造出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今天牵动全国的舆情即便不是以互联网为发端,至少也会经过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可以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和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台一样,已经成为今天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衡量互联网对舆论聚合功效的指标包括:网站浏览量、新闻跟帖数;BBS注册用户、同时在线用户、发帖数、浏览数、跟帖数;网上文章转载率;博客点击量。网上舆情还经常伴随网下的联动,比如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台)的呼应,乃至现实行动,包括上访、突发事件等。

    第四,公众强烈关注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公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官员问责制,为增强政府公信力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处理一些具体政务和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遮遮掩掩甚至文过饰非的做法,引起网民的不满,虽然事件得以最终平息,却是以消耗政府的公信力为沉重代价的。

    第五,互联网舆情有偏差。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网络舆情反映社会事物容易出现偏向性。究其原因:一是传统媒体注重主旋律宣传,以正面事件为主,表现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一些负面新闻,特别是对突发事件报道较少。公众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简介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目录 > 二、“灌水”和“拍砖”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