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宽容和选择中引导舆论
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舆论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看法,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清醒与困惑等相互交织,社会舆论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同时,各种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又大大增加了引导舆论的难度。如果不重视、不善于正确引导舆论,就可能使群众的意愿得不到反映、情绪得不到疏导,导致这样那样的问题,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党和政府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在宽容和选择中引导舆论。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做到:
第一,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媒体基本上是单一的党报党刊和政府办的媒体,只要党和政府一声令下,基本可以做到“舆论一律”。而现在,我们不仅有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党报党刊,更有以广大市民为主的都市类报刊,还有为广大青年和知识界偏爱的网络媒体,以及更为普及的大众手机媒体等。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和多种媒体出现的新变化。
第二,牢固树立民本意识。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工作中要坚持执政为民,突发事件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时刻要尽心尽职,这是正确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和保证。做到了这一点,即使遇到天灾人祸、突发事件,也根本用不着为正确引导舆论劳心费神,更不用去挖空心思封堵媒体。对媒体越开放、越透明,舆论氛围就越有利。否则,谁都无法正确处理与现代传媒的关系。
资料链接 抗震中媒体的“以人为本”
“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如此巨大的灾害,如此巨大的伤亡,如此巨大的损失,如此惨烈的场面,很快就报道了出来,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和国际社会进行了披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多种媒体派出前方记者在灾区多角度、全方位、客观、真实的现场报道,实时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奋力救人救灾的真实场面,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弘扬了中国对人类普世性价值的尊重,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凝聚了坚韧顽强的民族力量,震撼了整个国际社会,感动了世界各国,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新闻报道坚持以人为本的成功范例。
第三,坚决摒弃封堵思想。媒体管理以疏为主,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实事求是地讲,就是想堵,也堵不住。如今,媒体报道的时间界限、空间界限、属性界限等,都被打破了,对于一些新闻资源和媒体事件,根本无法封堵。因此在引导舆论上,要多疏少堵。要根据各地部门实际情况,建立新闻发言人和新闻通报制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就能先入为主,确保更准、更快、更好地引导舆论。中国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古训,各级领导干部在今天的媒体管理和舆论引导上也应该借之、鉴之。
第四,及时抢占舆论先机。针对媒体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和媒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在舆论的引导上,首先要快,要及时。事件发生后,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报道,要边处理边报道。传播学认为,要纠正一条错误的新闻,至少要花七倍的力量。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重要性。这就是新闻规律,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重视。
第五,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