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失语、失真、失度——从传播学角度看非典报道
密封锁中出来的治愈者乃至医务人员抱有戒心?抗击“非典”需要信念,这信念是建立在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建立在对科学救治的理解和信心基础上的,既不是靠激情的鼓荡,也不是靠情感的演绎。况且由于各地疫情不一,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压力和危险也各异,一窝蜂用同样的力度尽情歌唱赞颂,其必要性也让人怀疑。很欣赏一条新闻的标题,叫“有一种力量叫平静”,假如少一些过分地热情喧哗,以平静、客观、理智的报道来体现中国人的那种自信、坚定和处惊不乱,是不是更符合“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含义?
<er h3">五
报道中所出现的“失语、失真、失度”,既有媒介操作上的问题,但更多的是表明关于这种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观念、机制乃至政策规定有待改善。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也许没有比“科学”两字所出现的频率更高的了。在一个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不只是医疗诊断,也不只是防治知识。媒介如何应对、反映同样是科学。在“全世界在观看”的新情景中,能否尊重这个科学,与时俱进,改变那些传统的但在目前已落后的东西,不仅仅关系媒介的威信,也与我们国家在全世界的形象密切相关。温家宝总理在致“科技活动周”的信中说,“非典”的发生,既是一场灾难,也是对我们民族的一次考验和锻炼。一个伟大和智慧的民族,从灾难中一定会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一定会懂得比平时多得多的道理,一定会掌握比平时多得多的科学。因此,在总结“非典”报道的基础上,根据“全世界在观看”的基本状况,按照新闻传播和宣传的科学规律,参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召集有关方面人士,对“非典”报道做一全面的总结并为以后如何应对此类事件,重新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原则和章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若真能如此,我们不仅能从容不迫应付突发性事件,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持主动,使我们的媒介在为“全世界观看”和“观看全世界”中发挥自己应有作用。
(资料来源:《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