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不”的艺术
在采访过程中,不论情况多么复杂,从被采访的领导干部角度来看,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可以(或必须)正面坦率回答的;二是需要暗示或隐晦地回答的;三是要不置可否或需要委婉回避的,这就涉及说“不”的艺术。
有些人认为现在讲政务公开,政务透明,领导干部没有什么可回避的,实话实说就行。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谈什么说“不”的技巧了。其实这是误解。政务公开,并不是国家任何机密都没有了,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问必答,言无不尽;提倡回答问题时要加大信息量,也不是对什么问题都要知无不言。
当然,说“不”不是让领导干部动辄对媒体来一句“无可奉告”,然后沉默是金。实际上,巧妙地回避问题,不但不会引起记者反感,有时还会赢得记者的欣赏和尊重。作为领导干部,回答采访时,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说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有一定尺度和分寸,该说“不”的时候不仅要说“不”,而且还要说好这个“不”。这是领导干部与媒体打好交道的基本功。
资料链接 “故技重言”的麦克莱伦
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可以绝对称得上说“不”的高手。在他就任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是记者关注的焦点,记者问了许多有关问题,但麦克莱伦的回答只有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据报道,有人数了一下,他竟然把这句话说了9次。
当然,做到熟练地说“不”,需要一个积累经验和“修炼”的过程。说“不”时要根据问题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不能千篇一律。
资料链接 常用的说“不”的“外交辞令”
(1)这个情况我不太清楚,为了给你一个负责任的答复我愿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再回答你。
(4)这不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请你向有关方面询问。
(5)请问你能告诉我消息的来源吗?
(6)这个问题不属于我回答的范围,但我了解后会正式向你作出回答。
(7)这个问题实际上刚才我已答过了。
(8)对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
(9)我也是刚从报纸上得知此事,还需核实。
(10)我还没有被授权公布有关方面的消息。
有些记者问一些敏感问题或不便回答,有的记者甚至在问题中设圈套,领导干部要用合适的方式巧妙地说“不”,恰当地予以回避。说“不”的方式可有以下几种:
第一,用套话说“不”。用这种方式回答记者提问,表面上看似乎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但实际上,说的都是空话,没有任何实质信息。
一位市委书记在回答记者有关一位县委书记当选时他“投的是赞成票,还是反对票”的问题时就很艺术:“对不起,这是组织保密的要求,我不能违反组织纪律。”这样的回答,既断然拒绝、滴水不漏,同时又和盘托出理由,让人信服。
第二,幽默地说“不”。用开玩笑的方式回避记者的敏感问题。既没有提供信息,又不让记者难堪。
第三,进攻性地说“不”。这种回避方式,不是一味消极应付,而是在回避对方问题的同时主动出击。具体做法是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予理彩,或语焉不详,而重点在表达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立场上。
1999年美国对南斯拉夫军事行动前后,西方媒体和政府都指责南斯拉夫联邦部队卷入了对科索沃平民的屠杀,记者经常问中方对此问题的看法,中方的回答一直是: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的内政,应由南人民自己解决。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一记者突然向发言人孙玉玺发难:那么中方是否认为,南斯拉夫政府对平民的屠杀是其主权范围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