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 上
传合。
七页四行骠骑大将军武帝置自霍去病始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谓去病为骠骑将军,无“大”字。
七页一一行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按:袁宏后汉纪“数百里”作“数十里”。御览二八三引同。
七页一二行城中负户而汲按:御览二八三引“户”作“楯”。
八页七行谓营头之星也按:御览三二八引“谓”上有“所”字。
八页八行光武遂与营部俱进按:张文虎舒蓺室随笔谓“营部”不辞,通典一五八引“营部”上有“诸”字,通鉴同。“诸”字不可少。
九页一四行贤万人曰杰殿本、集解本“贤”下有“过”字。按:白虎通圣人篇作“万人曰杰”。
九页一五行少年子弟按:前书莽传“子”作“朱”。殿本同,考证谓监本作“于”,宋本作“宋”。
一0页四行秩*(比)*二千石据前书百官公卿表删。按:前书云“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此“比”字疑即“皆”字之脱其下半。
一0页九行*(并)*音其物反据刊误删。
一0页一0行□□按:“□”原斗“□”,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一页五行诸*(事)*曹*[掾]*史刊误谓案文多一“事”字。按:百官志作“诸曹掾史”,今据改。
一一页一三行东观记*(曰)*林作临字按:于文明衍“曰”字,今删。
一二页一三行王莽和*(戎)**[成]*卒正邳彤亦举郡降按:邳彤传“和戎”作“和成”,张□谓当从彤传。又沉家本谓按邳彤传“戎”作“成”,注引东观记亦作“成”,只此传误。水经浊漳水注引作“和城”,城成书多通用也。今据改。又按:汲本“彤”作“肜”。
一三页二行县名属涿郡按:张□谓案前志,蓟属广阳国,续志属广阳郡,皆无“属涿郡”之文。
一五页六行有*[常]*侍曹尚书据刊误补。
一六页一一行郡*[名]*有琅邪山故城*[在]*今海州朐山县东北刊误谓“郡”下少一“名”字,“城”下少一“在”字。今据补。
一六页一五行大肜渠帅樊重按:耿弇传“故大肜渠帅重异”,李注“重姓,异名”,此作“樊重”,似斗。
一七页一一行臧*(矜)**[竞]*音作鄢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矜”当作“竞”,隋书经籍志范汉音训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今据改。
一九页五行乃遣吴汉率耿弇陈俊马武等十二将军按:“十二”当作“十四”。集解引惠栋说,谓耿弇传光武遣弇与吴汉、景丹、盖延、朱佑、邳彤、耿纯、刘植、岑彭、祭遵、坚镡、王霸、陈俊、马武十三将军,并弇为十四也。
二一页三行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按:李慈铭后汉书札记谓“王”当作“位”。
二二页八行□*(庙)*之东据刊误删。
二三页六行名为*[刘]*据刊误补。
二三页八行击更始定国公王匡于安邑按:“公”下原衍“主”字,径据汲本、殿本删。
二三页一二行偏将军朱佑为建义大将军按:王先谦谓“佑”当作“祜”,详下朱佑传校勘记。
二四页五行尉平也按:前书颜师古注作“廷,平也”。
二四页一0行*[故]*城在今濮州雷泽县北也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城”上当有“故”字,今据补。
二四页一五行其文曰告某官云*[云]*据刊误补。
二五页三行以前*(高)*密令卓茂为太傅据殿本考证引何焯说及集解引钱大昕说删。按:钱氏谓茂作令在河南之密,非高密,纪衍“高”字。
二五页四行卓以平帝时为密令按:集解引何焯说,谓“卓”应改“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