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白的牙齿,笑声短促而古怪。他们听他讲话很费力,且不得要领。他一会儿讲这,一会儿讲那,不断变换话题,他们往往抓不住他前言后语的联系。他谈到教学法,这是自然不过的,可他却大讲了一通闻所未闻的德国现代理论,听得教师们莫不栖栖惶惶。他谈到古典文学,可又说起本人曾去过希腊,接着又拉扯到考古学上,说他曾经花了整整一个冬天挖掘古物。他们实在不明白,这套玩意儿对于教师辅导学生应付考试究竟有何稗益。他还谈到政治。教师们听到他把贝根斯菲尔德勋爵①同阿尔基维泽斯②相提并论时,不免感到莫名其妙。他还谈到了格莱斯顿③先生和地方自治。他们这才恍然大悟,这家伙原来是个自由党人。众人心头顿时凉了半截。他还谈到了德国哲学和法国。教师们认为,一个什么都要涉猎、玩赏的人,在学术上肯定不会造诣很深的。【①贝根斯菲尔德(1804—1881):英国政治家、家,英国保守党创始人之一。②阿尔基维泽斯(公元前450—前404):雅典政治家、将军,苏格拉底年轻时的好友。③格莱斯顿(1809—1898):英国政治家,自由党领导人之一,曾于一八八六年、一八九三年两次提出地方自治法案,均遭上院否决。】
最后还是那位“瞌睡虫”先生,画龙点睛地把大家的想法概括成一句精辟妙语。“瞌睡虫”是三年级高班的级任老师,生性懦弱,眼皮子老是耷拉着。瘦高挑个儿,有气无力,动作迟钝、呆板,给人一种终日没精打采的印象,别人给他起的那个雅号,倒真是入木三分,贴切得很。
“此人乃是热情冲动之徒,”“瞌睡虫”说。
热情溢于言表,乃是缺乏教养的表现。热情冲动,绝非绅士应有的风度,让人联想到救世军吹吹打打的哄闹场面。热情意味着变动。这些老夫子想到合人心意的传统积习危在旦夕,不由得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前途简直不堪设想。
“瞧他那副模样,越来越像个吉卜赛人了,”沉默了一阵子以后,有人这么说。
“我怀疑教长和牧师会选定此人时,是否知道他是个激进分子,”另一个人悻悻然抱怨说。
谈话难以继续。众人心乱如麻,语塞喉管。
一星期之后,“柏油”先生和“常叹气”先生结伴同行,去牧师会会堂参加一年一度的授奖典礼。路上,一向说话尖刻的“柏油”先生对那位同事感叹道:
“你我参加这儿的授奖典礼总不算少吧?可谁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次呢?!”
“常叹气”比往日更加愁眉苦脸。
“我现在也别无他求,只要能给我安排个稍许像样点的去处,我退休也不在乎个早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