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章 昼答渔夫夜读《离骚》
远去了,屈原怅然若失。他伫立于江堤之上,遥望着烟雾迷濛的江面,石雕铁铸的一般。太阳出山了,将他的身影印在碧绿的草地上,是那么高大,那么修长。起风了,愈刮愈大,愈刮愈猛,狂风撕扯着他的宽袍博带,他麻木似的毫无反应;狂风将他那银丝白发抓乱,犹似经霜的枯草。不知过了多久,直至小媭来找他回家吃早饭,他才若痴似呆般地返回家去,长吁短叹,水米不进。这真让小媭担忧,她急忙将四邻八舍唤来。乡亲们苦苦劝解,毫无用处,女儿整日陪着父亲流泪。
屈原和渔夫在渡船亭边的谈话,早被候船的乡亲们听到,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齐声赞颂三闾大夫气节坚贞,品德高尚,改渡船亭为“独醒亭”,表彰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情操。清乾隆年间,屈子祠移到了玉笥山后,独醒亭也搬到了山上屈子祠的右面。1980年重修时,著名作家茅盾和赵朴初分别写了匾额,前来瞻仰拜谒的人群淌淌如水,络绎不绝。这些自然都是后话。
日思夜忧,劳精费神,伤肝害脾,屈原病倒了,一连数日,神昏志迷,高烧不退。时值盛夏,酷暑蒸人,炎热难当,屈原所居之茅舍四周没有一棵树木,无遮无掩,上午当东晒,下午西山照,屋内的土墙、家具热得烫人。屈原脸色惨白,一天到晚淌虚汗,刚醒过来又昏过去。嘴唇裂得象龟盖,昏迷中还在断断续续地喊“热呀,烧死我了……”
小媭一直守候在父亲的身边,手里的大蒲扇摇个不停,给父亲扇风。闻讯赶来看望的可真不少,农民、渔夫、官吏,四乡绅士和耆老,于泽厚曾多次带县城里最高明的郎中来诊治,针砭,服药,终不见有多少效验。那些朴实的老农和渔翁,见了三闾大夫这苦受熬煎的情形,或叹息,或挥泪,或捶胸顿足,或骂天地不公,好人没好报。一天,小媭对一位前来看望的渔翁说:“大伯,能找一个阴凉的地方,送我爹去养病就好了……”
这位老渔翁年近古稀,但却背不驼,腰不弯,耳不聋,眼不花。他无妻室儿女,孤身一人在江湖上漂零了四十余载。自从三闾大夫来到这玉笥山下定居,经常伴他下河撒网捕鱼。在他的心目中,三闾大夫是世上最好的人,如今见他为国为民忧成这个样子,心里着实难过。但为了不使小媭姑娘过于伤心,硬是把泪水往肚子里吞。他决心找个清凉避暑之地,送三闾大夫去把病养好,就亲切地对小媭说:“好孩子,你也不要太急,我一定设法去找。”说着,热泪情不自禁地滚落下来,心思沉重地离去了。
渔翁大伯离去以后,小媭昼看红日挪,夜望星斗移,扳着指头算时日,数着分秒度时光,两天过去了,不见有任何动静,急得她似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盼得她心慌意乱,六神无主。第三天,天刚蒙蒙亮,小媭苦熬了一夜,正靠着父亲的床边打瞌睡,忽听外边有人敲门,她揉着惺忪的睡眼,半天没转过向来。停了一会,敲门声又响,她颇不情愿地去开门,并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责怪道:“是谁这么早来打门,不知道家里有病人吗?”然而,当她拉开街门看时,不由得惊喜万分,是渔翁大伯带着几个邻居,抬了一顶轿子放在门前。小媭见了,心中明白了一切,连忙问道:“大伯,您这是……”“傻闺女,这还用问吗,自然是来抬三闾大夫前去养病。”渔翁老汉是个急性子人,不等小媭的话问出口,便抢先回答。他眯着眼,捋着胡须嘿嘿地笑着,笑的是那么自信,那么舒心,那么坦然。
小媭欣喜若狂,一跳三尺高,傻丫头似的奔上前去,忘记了平时所受的教养,应持的礼数,竟扳着渔翁的肩膀,对着渔翁的脸问:“如此说来,大伯给爹爹找到养病的好地方啦?”
渔翁老汉又是嘿嘿一笑,答道:“找到了,找到了!快帮你爹收拾一下,我们就要抬他到那里去呢。”
小媭摸不着头脑,还想问问是怎样的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