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曾面对着几个集团的争夺,当他自父亲手上取得皇位时,朝中宰相共有七人,五人出于姑母太平公主门下,李隆基缓缓地将太平公主的势力排除,最后,他自行发动一次兵变,把姑母的集团杀了,那是开元元年的事,距今四十三年,但是,往事历历,他依然记得的;虽然如今的形势不利,但他总把握着大权和有深厚的基础,每走一步,都为自己留有余地,他在观察每天的形势,他也有特别的人事联络和部署,这些,亲如高力士也并不完全知道。
在紧张的日子里,李隆基不断地召见人……
十二月十八日,为高仙芝作监军的边令诚,于奏告封常清溃败,高仙芝自陕州退兵潼关的经过后,奉命再赴潼关——皇帝下令处死这两位将军,以将军李承光代领潼关部队。
这是兵败以来最严厉的,也是不公平的措施。宰相杨国忠入觐,说明封、高二人之败,非战之罪,又陈明高仙芝移兵退保潼关,保全实力——杨国忠还呈上封常清的陈情书;但是,皇帝没有看,他向杨国忠说:“大致的情形我都知道,要这两人负兵败的全责,的确有欠公平,但是,为将军者有时也不能以常情论,兵败身全,情虽可恕,法无可原,再者,现在的人心士气,也需要从严处置才能整肃。”皇帝顿歇着,又说:“封、高二人的家族,你设法厚予照顾,他们所统兵,也好好抚慰,威恩兼施!还有,哥舒翰如何?”
“他的病并不重,今日朝散时,小儿曾到哥舒府中,大约会肯受命了。回头,我自己再到西平郡王府相邀,明日,总要设法拉他入朝,目前,环顾左右,只有他才能和安禄山匹敌!”杨国忠深沉地说:“以军中声望而言,亦只有他最高。”
皇帝微喟着,又问:“哥舒翰的河西陇右部队怎样?”
“蕃将火拔归仁部,计程于明日可到咸阳,另部今日必可到富平,臣已传命,着令就地渡河,集中渭南待命,不必到长安来!”杨国忠报道的是秘密调度的兵队,李隆基打算在自己不得不出征时用的,这两支兵的人数不多,但能战,且亦为高力士所不曾计算入内的。
接着,皇帝命杨国忠相伴,接见前天任命为山南节度使的永王李璘及剑南节度使颖王李璬,以及他们的副使源洧和崔圆。皇帝着令两位副使明日启程赴任,努力作支援战争的准备,至于两位藩王,只担任名义,并不赴任的。剑南节度本由杨国忠遥领,现在转移了一下,那是李隆基拉拢儿子们为自己助。
十二月十九日,大朝,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诏命也正式宣布,其实,边令诚已奉令在昨日出发了。
处死封常清、高仙芝的命令引起百官们的肃烈感,没有人敢发言。
随着,一项重要的人事任命宣布了:以官太子少保,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爵西平郡王的哥舒翰为太子先锋兵马副元帅,领兵镇潼关,御使中丞田良丘为行军司马,起居郎萧听为判官。
因饮酒过多而中风,病居在家多时的突厥血统的大将哥舒翰,庄严地在朝堂上接受任命。他中风后,左边肢体的活动依然有问题,拜起时,左腿显然僵硬而不灵活,一名宦官扶了他才顺利起来——哥舒翰因病一再辞谢统军之命,但为杨国忠所迫,勉强接受,他在受命后没有发言,退回班列。
朝堂上的百官对于皇帝在任命哥舒翰的官名,都有淆惑感。“先锋兵马副元帅”之上加“太子”之名,太令人莫测高深了,但是,也没有人敢发言。
至于已受命监国而实际是依然无权无事的太子李亨,大朝之前在内殿得知今日的重要措施,自然,他也不能说什么,他得到的虚名,唯一的好处是比旁人早知道一些事而已。再者,今日朝会的处事方式,也使太子李亨心悸,他担心父皇会变更主意,也令自己出师。
至于李隆基,在朝会散后,于内殿召见哥舒翰,再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