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衬川陕
战火烽烟,又一次召唤吴三桂出山。
公元1648年(顺治六年二月),顺治诏谕:平西王吴三桂自锦州移镇汉中。
消息传来,吴三桂的心里刹时充满激动和兴奋,移师中原,对于自己和自己的关宁铁骑来说,犹如龙归大海,虎跃深山,三年来不死不活的闲居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恢复大业的愿望在他心中又腾然而起,只要回师,就有可能……
吴三桂接到诏谕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手下的将领做指示安排。一时间,清冷多日的平西王府顿时热闹起来了。派出传令和回报的急使一个接一个,跑得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在王府大厅进进出出。这样紧急这样忙迫,是近年来少有的事儿。吴三桂的僚属们都纷纷猜测,王爷一定很快就要应诏南下了。
谁知过了两三日,吴三桂并无动静。
移兵入关的诏谕刚一传来,吴三桂心情非常复杂,既惊且惧,又忧又喜。虽然这个结果他早已料到,也盼望已久,但是一旦成了现实,还是使他彻夜难眠。等冷静下来以后,他开始暗自筹划下一步的行动。对朝廷催促他入关平乱的谕旨,他既不愿推辞;又不能立即奉命,尽管他心里盼着早日入关。
直到接到圣旨的第五天,吴三桂才给朝廷上了奏疏,奏称:“朝廷责臣讨贼至切至速,臣实难迅速者数端,请缕晰陈之……”接着他在奏折中提出三条不能迅速出兵的原因:一,关宁军出关三年,久无战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需整训数日;二,士兵赢弱者甚众,马匹粮卒短缺,须重新招募壮丁、战马;三,由于兼管地方政权,事务交接尚需要时日。
说来说去,吴三桂就是要跟清廷讨价还价,抬高自己,吴三桂呈上此疏以后,就静候朝廷的回音。这天,他和方献廷坐在书房里,谈起出兵的事情。
方献廷问:“王爷对此事究竟拿什么主意?”
“上奏的疏稿你不是看了?就是那个意思。”
“此疏一达朝廷,朝野恐怕要犯合计了。”
“唉,这原在意料之中,且由他吧。”
方献廷想想,道:“朝廷必定立即回复。朝廷除了倚重王爷,只伯也没有别的路子好走。”
这话正说到吴三桂心里,但他不置可否,没有答腔。
如今时势不同了。支撑大局非他吴三桂不可。只是怎样做才能得到自己久已渴望的结果呢?……
方献廷又说了一句:“这一回朝廷可就不得不……”
二人正说着,一名侍卫急急走来禀告:“朝廷急使到,有紧急寄谕送来。”吴三桂忙叫侍从给自己穿上官服,带着方献廷一同去大堂迎接。
急使跪拜了吴三桂,呈上朝廷寄谕。吴三桂急忙打开,上面写道:
“钦命吴三桂节制四川、陕西两省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员弁,见谕即刻起兵!”
急使退下后,方献廷小声道:“朝廷果然十分推重,王爷此去,两省军政大权尽归王爷,真是难得啊!”
吴三桂心中十分兴奋,抚须微笑不语,退回二堂,转过暖廊,走回自己常住的靠近西花园的花厅。
陈圆圆给他送上一盏热茶。他接在手中,坐在太师椅上,还在出神地思考。
陈圆圆笑着说:“你是怎么啦?累了一夭,也该早些歇息了。”
吴三桂点点头,没有作声。
陈圆圆又说:“听说圣谕已点你出任钦差,还要节制四川、陕西两省,是真的么?”
吴三桂看她一眼,笑着说:“哪一个耳报神告诉你的?”
“府里谁不知道,还能瞒过我?你如何打算?几时出兵?”
吴三桂叹了口气,说:“这自然不能瞒你,明日就出兵,只是又要和你分开了,我实在舍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