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知识分子们的地下诗作
塞流农断市,废学士耕田。
唱罢“三忠曲”,低回欲问天!
洪敦六的遗作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不止于倾诉个人的悲惨遭遇,而且怀有悲悯苍生的忧思。
李汝伦(1930-2010)吉林省扶余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曾著有《种瓜得豆集》和《性灵草》。“乞妇”一诗,以朴素的语言,记述了当时社会底层——农民的深重苦难。这首诗令人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
乞妇 (1975年)
面涂菜色目无光,衲头破盎倚街墙。
皱纸颠倒书大字,贫农三代衡山阳。
趋前俯身细讯问,呐呐心似积恚愤。
天公行令失律多,官家风雨难调顺。
农户不敢饲鸡豚,荒废自留一亩园。
纵然有曲无处直,冬行夏令为谁言!
前年春荒秋霖溢,去年夫丧翁衰疾。
我弱待哺两饥儿,三飧糙粝何由出?
闻道岭南冬少寒,千里一儿乞路难。
音断祖孙宁蓬荜,一老一幼度岁阑。
言罢酸泪双双堕,月来艰难足半跛。
呼儿大礼谢叔叔,但愿天下善心多几颗。
我析困顿属暂时,将来日子定红火。
闻我斯语心则降,言到家乡目有芒。
怀中抚儿忽咽噎,“爷爷哥哥可安康?”
抬头冷风吹日晚,回面壁上“粮为纲”。
此诗记录了极左路线给人民,特别是农民带来的空前灾难。这样一些关心人民灾苦,直面严酷现实的作品,得到了“陶杜之真衣钵”,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4.孤愤之作
“文化大革命”中,对文化人罗织罪名,无限上纲,人人自危。在文网密织的情况下,诗人们的诗旨变得更为隐蔽,气韵凄逸幽奥。
张采庵(1905-1991)广东番禺人。后为广州荔苑诗社主编,著有《待焚集》、《火浣集》。他的词道尽“文革”劫后的悲凉情景。
齐天乐·萤 1970年
黄帘绿窗秋无数,萧萧趁凉飞度。
破月三更,颓坟七尺,添得沉魂低语。
星星黍黍,又青碎游磷,欲行还住。
照影寒光,土花湿染夜来露。
前身是兰是杜?便灵根腐尽,重托微羽。
草际招寻,墙阴祝咒,至竟漂流何处。
当年绣户,问纫扇新裁,素风知否?
且去呼灯,客窗应念汝。
作者有一腔孤愤郁积在胸,这首《齐天乐·莹》仿佛一首秋坟鬼唱之诗。反映“文革”之作,很少有人像张采庵写得这样惊心动魄,如同进入幽冥的世界。
陈邦炎(1920-)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文革”初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曾著有《唐代藩镇》、《清末民初云烟集》、《唐宋绝句鉴赏》等著作。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1968年中秋节,他满怀悲愤写下了这首
念奴娇·中秋夜月全食
人间天上,几曾见,如此凄凉今夕!
玉宇琼楼何处是?长空万里如墨。
宝镜堆尘,嫦娥掩面,惨淡无颜色。
情天亦老,几人逃得头白。
遥想桂影婆娑,横施斤斧,仍否禁攀折?
应念尘寰花事尽,莫教广寒香歇。
杯酒谁邀?青天难问,此际真愁绝!
但期来夜,金瓯还我无缺。
陈邦炎还写有《落花》一词,写得凄楚苍凉。对“文革”浩劫中人的悲惨命运作了高度概括。
贺新郎·落花 (19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