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节 十全大补汤——补法种种
    上一节说的“拾遗补缺”未说全,本节还有补充。安名取字时的阴阳补法极简单,只是用笔划数的奇偶代作阴阳。注意,算笔划时,一定得用繁体字,因为古时创立八字说之初,还没有简体字出现。大家可以查《新华字典》,里面第一个字是简体,第二个没有星号的字就是繁体字,有星号的是异体字,不作数。若没有第二字,则说明此字无简体,或者就是本字。

    关于异体字不作数的原因,那是要说到“暴君秦始皇”了。话说当年,这“暴君”未统一全国之前,先是古中国分为七十二诸侯国,后来经过长期战乱,只剩下七国。而八字说初创之时,远未统一合成一国,也就是说“书未同文”,各国有各国的文字。于是,笔划数各算各的,你忠于的是哪国,就用那国的文字来算笔划、计阴阳。到了“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帝下传诏令——以原秦国的文字为蓝本,来个“书同文”,不听者“杀无赦”。其他六国的遗老遗少们不服,于是“暴君施暴”,来了个“焚书坑儒”,几经努力总算不白费,终于毕其功于一役,统一的文字字样出现了,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繁体字”。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形的书简你可以烧,深藏于各国遗老遗少们肚子里的字乍“烧”?加上统一的秦国国祚不长,很快就成了汉家天下。刘邦是个“草包”,对文字之类不大上紧,虽是有文化人出身的汉相陈平极力鼓吹,订下“汉承秦制”政策——继续用已定的“书同文”。但,倒底还是少了“严刑竣法”,原来六国遗老遗少们肚子里的字,再次“死灰复燃”,浮了上来。毕竟是“书同文”代表了先进文化的方向,浮上来的各国不同的文字到底还是不多,再流传至今,余下的更是“多乎哉,不多也”。这些“死剩种”的字型字样,就是现在还偶尔出现的“异体字”。到了汉代中期,原创的“八字说”也成基本成型,那时的人们早已数代“宣誓效忠于汉皇”,用的也就是刘家朝廷继续推行的“书同文”,算八字用的笔划数,当然也就按“繁体字”来计阴阳了。

    用异体字安名取字的特例,偶然也会有。不知出自何因,极个别极个别的人,还真用了异体字取名。本人身边有一位年长的朋友,他的名中有一字写作“沖”。这是冲字的异体,读音完全相同,字义基本相同,都是指“水流猛”,然后引伸到“像大水一样的撞击和推开”。但是,在“横冲直撞”和“战略要冲”两处略有不同。在那里不能写作“沖”,只能写作简体的“冲”,或繁体的“衝”。凡是有人把他的“沖”字写成“冲”就是不高兴,写成繁体的“衝”也不行,一定要指出改过来,不改就开骂。又因为他是公司首长,当时用的是机械打字机,没那个“沖”的铅字,电脑还没有普及,打字姑娘被骂得直想哭。后来,设法请工人师傅硬是用铁“造”出这个“沖”,这才相安无事。再后来,这个“铁字”就随他调而调;到了电脑时代,这才真的没事。向他细究其因,连他自己也不知。他说,也问过自家长辈,仍不得要领,只是命他坚持写和用“沖”字。我估摸,说不定他家长辈或者真是“六国贵族”的后裔,祖上代代下传庭训——坚持用“沖”,而不用“冲”和“衝”。按一般姓名学,有个不变的“真理”——尊重主人,就是说,凡姓名的字形和读音,一律听主人的。这时,算阴阳就一定得用他的异体笔划。如此例,“沖”字的笔划是7,而不应是“冲”字的6笔,也不应是“衝”字的15笔。

    关于尊重主人的写法和读音,我再举一例。百姓之中,有一姓“覃”的,有读作“坛”(Tan二声)的,有读作“秦”(Qin二声)的。我们听主人的,初次见面时,向他请教“贵姓乍念”。其实,此字有两读音,读哪个都没错,只是主人高姓出处不一,读音也就不一。“覃”字的本义是——一种口小腹大而体深的容器,与坛相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戏说八字——占星术(普及版)简介 >戏说八字——占星术(普及版)目录 > 第六节 十全大补汤——补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