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十九讲
如果不贪欲的话,其后生可以获得金银珍珠,一切宝物的随意享用。而且你所持有的金银宝物,任凭怎样多,不会遇到怨家的破坏,盗贼的偷窃,也就是不会因财宝的丰盈,而招惹到任何的烦恼。人们中,生来不曾受过生活压迫的人,自然是有的,但贫苦的人,生活的窘(音炯ㄐㄩㄥˇ)迫,绝非一般人所能想像。一般的传说:周文王的参谋长,名叫姜太公的,在贫苦的时候,摆小摊子卖粉面,忽然一阵大风,将粉面吹得干干净净。又凑上一点资本,改卖瓦器,忽然一匹无缰(音江ㄐㄧㄤ)的野马,疾驰而来,将瓦器踏得粉碎。因此、穷途落魄,黄面老婆跟他闹离婚。唐朝的杜顺大师,曾经将鞋子晒在门外的太阳光下,有人警告他,鞋子晒在那个地方,会被人偷了去的。杜顺大师说:我已无量世,没有盗窃人家的东西,我的鞋子绝不会遇到偷窃的。这两个故事,足以为财物不能自在,以及一切怨贼不夺故的证明。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富贵寿考谓之福,乐善好施叫做德。福德俱备,受用自如,就是自在。至于欲、是欲望的欲。物、是财物。由于过去的不贪欲,而感到随心所欲。物皆备故者;随你的心意,要什么有什么。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王位、是国王的地位。国泰民安,垂拱而治,叫做自在。希有的物事,如钻石之类的东西,是珍奇妙物。皆奉献故者,由于国家的太平,民丰物阜,国家的声威,远播内外,边远的臣属,一个个皆采摘珍奇宝物,奉上国王,所以叫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获者得也,过者超过,本所求,是本来所希求的数量。百倍、显其数量之多;殊胜、言其质量之好。过去世,谓之昔时,悭(音铅ㄑㄧㄢ)、是贪欲。嫉、是忌妒。上面说的那享受太平丰乐的国王,人家奉献他的珍奇妙物,皆超过他本来所希望的数量和质量。等于说:他希望人家送他一千,人家却送他一万或十万。这是什么因由呢?由于昔时不悭嫉故。这一类的意外收入,都是他过去生生世世,肯得布施,或者看到人家丰乐有余,而不生忌妒,甚至为人欢喜。这里的不贪嫉,就是佛陀告诉龙王的若离贪欲。各位听众!财、富、名、位,在一般人的心想中,总以为用强暴、用诡计、用欺诈、只要到手,便是我的福报。佛教以因果为宗,使用强暴、诡计、欺诈、及使满足了你的贪欲,也只是一时的热闹,叫做钟馗嫁妹鬼排常将来你必受到因果律的惩(音成ㄔㄥˊ)罚,牛马、猪羊、贫穷困苦,都是你未来的遭遇。时间不问古今,地域不分南北,那个时候,那个地方,都有享用不尽的人,也有衣食不周的人。这两种不同的人,也许是同一环境,同一身份,或同一职业。然而为什么有贫富的不同呢?这在佛教因果律上说:就是布施与悭贪,嫉妒与随喜,各各造的不同的因。因此、在果报上就有贫、富、贵、贱的两样。关心时代的人,设法使每一个人,都能有职业,都可以维持其生存,不致于贪赃枉法,盗窃奸诈,这是一个根本办法。守持佛戒,不造苦因,更是根本的根本办法。至于共产党,以劳工专政为号召,以清算斗争,为齐一贫富的方法,那是不齐其本而齐其末,手段是毒辣的,残暴的,统究不为全世界所能容忍的。经上接著说: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前面是有漏,这是无漏。意思是:若将离贪欲的功德,回向佛果。那末!将来成佛时,在三界中特别尊贵,因为三界中有缘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恭敬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