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二十六讲
,都能动人听闻,是谓爱语。至于利行,这须要看你处的是什么地位。在什么地位,用什么力量,来利益他人,都是利行的范围。常言道、隔行(音杭ㄏㄤˊ)如隔山。或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同事行就可以补足这一类的缺陷。在现在的名词说来,就是渗透。但是做渗透工作的,蓄意在破坏对方,而同事行,则在引诱对方学佛。如维摩经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同事行与渗透的方法虽同,其目的则距离太远了。佛曾为度化一个人,不惜跟著他上天堂、入地狱、投驴胎、入马腹、这都是同事的表现。佛世尊度人的伟大精神,也于此可以想见。以下讲到:乙字下第八段,以十善融四念处。经上说: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法、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是学佛者的心念安放之处,所以叫四念处。经文最后的一个观字,就是观身不净等的四个观字。观者观想。身、是我们这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身。不净者,人身为血肉所成,本身已经不净,再加上吃到肚皮里的饮食,经过消化而后,一变而为粪尿(音ㄋㄧㄠˋ),臭秽不堪,这就是不净。观受是苦的受,是领纳的意思,一般的说来,就是接受、享受、受用。人们一生所有的遭际,以佛教的人生观说来,是苦多乐少,甚而至于一点快乐都没有,所以说,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的心,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前的一念生灭不已的心。因为他前念灭,后念生,才生即灭;方灭又生,只是生灭想续的一个假相,不是永恒的存在,是谓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法,是宇宙万有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大到如太阳月亮,小到如一粒微尘,都是许多条件,集合起来的假相,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存在的个体,是谓无我。我者主宰的意思。经上的意思是:修十善的菩萨,应以念处为庄严。因此、经常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也就是将心安放在这四个地方,才能断除贪、嗔、痴、爱而不放逸。观身不净等的观字,是一种功夫,佛学上的术语,名为观想。方法是:趺坐瞑目、摄心存想。如观身不净,就身体上的眼常流泪,鼻常流涕,大小便溺,臭秽不堪。身体之内,则五脏六腑,腥臊垢污,众恶所集。如果观想成功,睁眼、闭眼、都能见到身体内外的不净。因此、可以除身见、断情欲、泯嗜好、而以生死为念。家庭眷属,功名富贵、种种的营谋,皆为有身,有身必有情欲,情欲为生死之本,一切苦恼,皆由之而生。所以观身不净,尤侧重于断欲。有情欲又因为有身,所以老子道德经上说:大患莫若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小乘人志在了生死、出三界、故以观身不净,断欲为先。大乘人的志趣,虽然和小乘人相反,但必得在尘不染,如污泥里的莲花,所以也必得要修不净观。人类大多以宫室妻妾之美,生杀予夺之权,山珍海错之味,声歌丝竹之音,以为快乐。殊不知这都是地狱、畜生的根苗,贫穷困苦的前奏。常人所引以为苦的,固然是苦;常人所引以为乐的,学佛者亦以为苦。因为一般人所以为乐的,如石火、如电光、一转眼、就成过去。而所种下来的恶因,则受苦无穷。所以修学佛法的菩萨,必须要观察人们所有的享受,都是苦因,庶几乎于五欲六尘,如声色货利,才不生贪著。我们现前的这颗虚妄心,依仁王经上说:一刹那间,有九百生灭,其间多为杀、盗、淫、妄,人、我、是、非。因此、盖覆了真常不变的真如妙性,流转生死。要得返妄归真,必须观心无常而不随其所转。人类贪著于功名利禄,至死不休,都是对于眼前的事物,误以为实有。所以有史以来,人与人之间,相争相夺,以至于互相残杀。社会上的窃盗淫杀,也是没有一天没有,因此人世间,固然没有宁静的时候,也没有一片干净土地。修学佛法的菩萨,应当观察世间有为诸法,因缘所生,如梦如幻,而生远离之想,是名观法无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