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二十七讲
很多不舒服,心理上神志昏乱。睡下来、静下来、则比较安逸。那一种不舒服、昏乱、就是粗重。至于轻安,那就不是我们未得禅定的人,所能形容得出来的了。以下讲到:乙字下第十一段,以十善融五根。经上说: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进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五根:就是信、精进、念、定、慧。根、是根本,有根才有枝末。如树木之有根,他的干、枝、叶、才有依托而得生长。信、精进、念、定、慧、这五种修法是进趣大菩提的根本。信者、信仰,信仰释迦牟尼佛的言无虚妄。信仰我心与佛心平等,我也一定能成佛。信仰成佛以后绝对能起殊胜的德用。海可以枯,石可以烂,须弥山可以摇动,我这信仰心,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动。是为信根。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以作为证明。精进者、信仰和修持,不要复杂叫做精;不休息、不懈退叫做进。但四正勤、四足中,不是都有了精进吗?这里又讲精进,岂不嫌重复吗?要知道,修学佛法如登高山一样,山逾高也逾险,人的体力,也逾用逾少,到了山的高峰,如果一不努力则必半途而废了。儒书上说:为山九仞(音刃ㄖㄣˋ),功亏一篑(音愧ㄎㄨㄟˋ),那就是缺乏高度的精进。所以修学佛法,先后的程度,容有高低,而精进是其中的骨干。念者、明记不忘的意思。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轮回生死的大苦,不要忘记,因而对于所学所修,以为超越生死轮回之教法,也不要忘记。儒家所谓克念作圣。阿含经上的念佛、念法、念戒、念天的念、都具有同样的意义。定、有澄清的意思。心驰外境,昏乱浑浊,易于丧失理智。所以必须摄心内照,专注一境,使之莹澈澄明,启发照了的作用,叫做定。慧、具有拣择的功能。鉴别机教,认识事理,皆是慧的表现。通常皆以定能发慧,好像水清静了,月就能显现一样。其实得定而后,对于慧还有一番功夫,那就是博览多闻,天下事未有不学而能的,只是有了定力以后,也许有闻一以知十的敏捷罢了。经上的意思是说:修学十善的菩萨,以五根为庄严故,就能具有坚固而不可破坏的信仰。不懈怠而精进。心常明了而无迷妄。身心寂静,调和而柔顺。不起贪、嗔、痴、爱等等的烦恼。高楼大厦的建筑,必须坚固他的基矗人们要想建功立业,名垂万古,也必须要充实其学问与道德,而后事业才能有成。信、精进、念、定、慧、是修学佛法唯一的基础,所以叫五根。凡百事体,若不先本而后末,没有不归于失败的。以下讲到:乙字下第十二段,以十善融五力。经上说: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力、就是力量,力用,或作用。如火有燃烧的力量,水有冲激的力量。修学佛法者,于上文所说的五种根本,既然培植得非常牢固,自然的就会发生出五种力用来。这五种力用的显发,诚如经上所说的:众怨尽灭,无能坏者。怨者仇怨,在佛法里讲,也可以说是魔怨。人与人之间,往往都有一种嫉妒心,看到他人事业的成功,喜欢设法来破坏。修学佛法的人,到了相当的程度,宿世的怨家,或现前的魔道,就肆其破坏之力,起而与之为难。或用诱惑,或施威胁,非使你放弃道心,与他同化不可。如果上文的五根培植好了,他能发出力用,摧伏魔怨,不受他的扰害。所以说:众怨尽灭,无能坏者。大智度论上曾经说过:信根如果得力,对于修学的效果,决不因其迟而有所疑惑。精进如果得力,虽然未能见道,而能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根如果得力,对于师教,就能忆持不忘,善的事来了,知道迎合;恶事来了,知道拒绝。定根如果得力,能摄心内照,不随境奔驰,而助生智慧。智慧如果得力,于诸法实相,能如理观察。据大智度论的解释,就可知道五根、五力,并不是两件事,以普通话来说,就是五根兑现不兑现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