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二十九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第二十九讲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乙字下第十六段,兼修观法。经上说: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观、读贯,是学佛者修持的一种工夫,观察的意思。佛教大小乘十宗中有所谓禅宗者,号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当下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他的理由是:佛法者心法也,一切经典,皆是此心的注脚,究明了心,则一切佛法皆在其中。所以他的主张,不须看经学教,只是念兹在兹,行住坐卧、在日用寻常之中,参究心之所在,名曰参禅。禅、是心的别名。参、就是本经所说的观。因参禅而豁然大悟,通达三藏,有神通而得生死自由者,在禅宗史上可以见到的,何止千人。研究经论而欲证实经论中所说的真理,必须修观。这里所说的真理,包括了潜在的内心,和外在的事事物物。都如法华经上说: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观一切法的观、那就是观照的工夫。空、如实相、乃至无所有性,那就是观照的所得。我们多数人,读得很热的心经不也是说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其中的深般若就是观;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照所得的结果。度一切苦厄,就是因观照的工夫,断除烦恼而获得生死自由。所以研究佛学、必须修观。不然、和一般学问家,专做咬文嚼字的工夫、结果、妙手空空,有什么两样。因此、小乘教中,初下手就是修不净观、数息观等等的五停心观。观察四谛、乃至八忍八智、十六心见道,一直都在观门中生活。大乘、唯识宗中有五种唯识观。天台宗有空、假、中三观,分别观真、俗、中三谛。华严宗有法界三:所谓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至于净土宗,有观想念佛而有所谓十六观经,这与上文所说的观,又不相同。其他讲观法的典籍很多,这里仅标举几个名字,不便去一一解释。本经上所说的观庄严故的观,并没有指出是什么观。但看下文的能如实知诸法自性,也可以看出意旨之所在,上文的那些观的名称,是佛灭度以后,中国各宗祖师的事。经上的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者?诸法、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蕴、处、界、不出色心二法。色指宇宙万有,形形色色的一切事物;心指吾人现前生生灭灭的虚妄心。自性者,自体性,也可以说是个体或个性。然则、色心诸法,以什么为他的自体性呢?诸法都是从缘所生,一切皆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所以中论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十二门论、观因缘门第一里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云何有是法,就是说诸法无自性故空。在释文里并且以泥团、模型、陶师和合而有瓶生。经纬的棉纱、机杼、织布匠和合而有布生。地基、梁栋、砖瓦、泥土、钉铁、工匠和合而有房屋生来作证明。证明万有诸法,皆是因缘集合起来的假相,暂时而有,不是实有。不是实有就是无性,无性即空。妄心的心法,也是因接触外境忽然而有的东西。都如接触到颜色,有眼识生。接触到声音有耳识生。接触到香、臭有鼻识生。接触到碱、淡有舌识生。接触到冷、暖、细、滑有身识生。因忆念过去而有意识生。试问、当我们未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以前,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潜藏在何处?凭你将这身体碎成微尘,你也找不出六识的所在来。然而、对著六尘,随时即现,所以佛说他是生灭、是虚妄、是幻化。那末!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自性故,当体本空。然而、虽无性体空,不妨以无性为性而虚妄的存在。人类是色心二法,混合起来的假相,同样的是无自性、是空。虽无自性、空、但色心诸法的和合,不妨有相续存在而能活动的假相。仁王护国般若经上,以因成假、相续假、相待之三假,以说明诸法之假有。经上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