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20集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德,不是属于性德。为什么?他没见性。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性德才现前。这个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千万亿福德所生」,这个「千万亿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完全恢复了自性。前面这一段教我们观佛身,是体会性德,这个地方教我们观诸大菩萨,是教我们观修德。我们今天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认,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圣贤人常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谈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这个修为是谈不上的。修为里头的关键,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他对于什么叫善恶,他不懂,什么叫迷悟,他也不懂,他从哪里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学都做不到。我们每天在读诵,每天在听经,是不是真的听懂,真的理解?没有。为什么说你没听懂、没理解?你真听懂理解,你的念头就转过来了。所以佛家不讲「教学」,佛家讲「教化」。教了你,你真懂得、真明白了,立刻就产生变化,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他就起变化。古人所谓「读书变化气质」,这个「化」,现在的话讲,是从成绩上来观察。「教」是从事相上说的,「化」是从成绩上说的。到底有没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变化。小的变化,是你得少分明了;多变化,你有多分明了;大变化,那你真的是明了了。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障碍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障碍!虽然天天学习、天天听,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年,依然没有一丝毫变化,你就晓得自己业障是多么重。但是业障重不怕,用什么方法消除业障?不断的熏修,这个方法很妙,佛祖传下来「长时熏习」。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这么重,是长时间熏修成的,是这么个道理。我们对于圣贤教诲熏修的时间太少、不够,所以如果能有长时间的熏修,总会有一天觉悟过来。我们看看中国古来的大德,宗门教下,也不是短时间闻经听教就觉悟的,也是有多少年,少则三年五载,我们讲根性利的,晚则有三、四十年才开悟的,我们在《高僧传》、《高士传》上都看到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来,众生根性不相同,各人努力也不一样,十分认真努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提前觉悟,一定要认真努力。不但在经论当中要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教学落实在生活当中,离开了实际生活,悟门就堵塞了,这一点我们要明了。为什么古人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开悟了,他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落实,信、解、行、证。课堂里面,经本上的学习是信、解;解了之后,你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是行;通过了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你解的没有错。这个证就是转凡成圣,行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所以你要不能够落实在生活里面,生活包括工作、包括处事待人接物,你不能落实,你怎么能够契入?契入就是证。怎么能够入佛菩萨的境界?所以没有行、证,虽学不能化。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长时间不舍弃众生,有耐心、肯耐烦,慢慢来教,一遍一遍重复的来教导、诱导、劝导,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你会回头。但是「总有一天」,时间长短各人不一样,这是佛家所谓「上、中、下」三根。上根,时间短;中根,可能在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这一生不会开悟,等来生。佛菩萨有耐心,来生后世,后世可能是多少劫以后,你的缘成熟了,你才搞明白、才开悟,佛不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善友的提携,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缘最重要的是善友,佛家讲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提携是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我们能够遇到,有机缘常常在听,天天在听,现在经本得到容易,《大藏经》轻而易举我们就可以得到,天天读诵。今天我们的善知识是什么?经书是善知识;现在科技发达,录像带、光盘是善知识。可是你要懂得修学的方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