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38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38集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晚上,我们去参加回教的母亲节,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回来之后我们又参加了一个回教的简介,在我们「居士林」五楼的佛堂,所以昨天整个下午参加回教的活动。母亲节在现代许多国家地区,都很盛大的来办这个活动,其实它真正的目的是提倡孝道。昨天他们选出十位模范母亲,我们也听到她们个别的访问,这十个母亲在她子女心目当中都是英雄,都是了不起、伟大的人物,确实在无比艰苦生活当中奋斗,把儿女抚养成人,而且儿女在社会上都很有成就,很有贡献。她们的早年生活非常困苦,多半是帮佣,替人家做工,赚一点点钱来抚养子女,任劳任怨。很可惜就在这个场合当中,没有更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我们晓得,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家庭。儒家的教学,你要问儒家到底教人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在《大学》里面看得非常清楚,这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很有体系的一篇文章,开宗明义就说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老夫子一生教学就教这三句,这三句是它的总纲领。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讲解著述,说得很多,可是如果我们要把儒跟佛,甚至于将世间所有宗教的经典综合起来看,我们对于夫子这三句话就会体验得更深刻了。「明明德」,「明德」是名词,上面这个「明」是动词。明德,明是光明,明是智慧。儒家讲明德,佛家讲本性。佛家说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相。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相,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明德」,这正是佛在大经上常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明德」是我们本有的。但是本有的明德现在不明了,这就是佛家讲的「无明」。诸位要晓得,无明跟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无明是我们迷了本性,迷了性德,所以就变成无知。儒家教学教什么?教「明明德」,恢复你的明德,那个「明」是动词,恢复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我们的心性现在不明了。佛教学就教这个,儒家教学也教这个。昨天晚上我们听蔡努丁先生介绍回教,回教崇敬唯一的真主阿拉,他说阿拉不是一个人,阿拉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时、一切处他无所不在。这就跟我们讲的真如自性一样,跟儒家讲的明德是同一个意思。所以他也说得很好,阿拉是真理的化身。所以你看看,每一个宗教从根源上找,是殊途同归,只是名称不一样,其实意思都相同。这正是佛家所讲的「方便有多门」,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讲法,那是方便多门;所讲的是一桩事情、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真理。如果我们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叫「亲民」。「止于至善」,是要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的生活与性德相应,我们日常工作与性德也相应,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与性德相应,那叫「止于至善」。所以世出世间圣贤所说的大道,皆是相同,我们可惜迷而不觉,我们没有做到。光是口说不行,一定要做到,要从我们本身做起。回教没有请我去讲经,他要请我讲经,我就会做出样子给他看,进他的教堂要用他的礼节,入境随俗,我们要用最敬礼向阿拉致敬。这是什么?这是「明德、亲民」,我们「明明德」落实。同样的道理,到佛堂来的时候,一定要向佛致敬。我们进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一定会对耶稣、十字架致敬,对圣母致敬,跟我们对诸佛如来致敬是相同的,无二无别,这才叫真正落实。要有人带头,要认真去学习。我们今天在世界各地讲经弘法的总标题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行为、作法要给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一定要去做,不做不行。口说而行不至,没有人肯相信你,很难收到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世间示现作佛,教化众生,他的旁边,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他的学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是出家的学生;在家的学生,国王、大臣、长者、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