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47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47集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八面,经文倒数第三行,从最后一句看起:【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这一段是说明离两舌过失所得到的五种殊胜福报。前面四种介绍过了,最后这一种是第五种,『得不坏善知识』。善知识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同学伴侣,这对于我们学业、道业的成就关系最密切,可以说在增上缘里面,这是第一个重要的增上缘。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头一条就告诉我们,要亲近明师,这就是此地讲的「善知识」。明,不是说这个老师名气很大,现在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个不见得有效果。佛家讲的「明」是明心见性,真正在修学上他有修、有学、有证,当然最好他是证果的;纵然没有证果,也是有真修实学,这样的老师我们亲近他决定得利益。可是善知识很难得到,自古以来所谓是「可遇不可求」。善知识到哪里去求?愈是真善知识愈谦虚,决定不可能自赞毁他,说「别人不如我,我什么都行」,这种善知识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现在都是赞叹自己,都是毁谤别人。我们要晓得,凡是自赞毁他决定不是善知识。善知识都非常谦虚,处处都忍让,绝对不会说是任何场合站在别人前面,要争着出风头,没这回事情,他们决定不会干这个事情。真正修道人,说老实话,他们的态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清净的。所以只有我们凡夫去找他,他也很慈悲,他不能不教导我们;我们不找他,他再不会找我们。所以学,自古以来世出世间法,大家都听说「求学」,学是我们要去求的,他不会主动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尊师重道,你才能求得到。求的态度要真诚、要恭敬、要谦虚,这三个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这三个条件,诸佛菩萨来教导你,你也得不到利益,这个是一定道理。可是真正善知识,无论是世法佛法,决定是仁慈的,你只要具备真诚、恭敬、谦虚的条件,你去求他,绝对不会拒绝的。他要拒绝你,一定是这三个条件当中缺一个,他会拒绝你;三个条件统统具足,没有拒绝的理由,他会很认真的帮助你、成就你。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亲近很多善知识,没有一个拒绝的。我们有作学生的良好态度,真正想学,得到善知识特别的教诲。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常常想着人间的苦难:如何帮助自己,如何帮助别人?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都是人的关系。古人讲得好:「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于是我才真正体会到制度是次要的。很多人问我:「法师,你到底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君主、民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好人。这个领导人是好人,君主也好、民主也好,大家都享福;这个人不是好人,君主、民主大家都遭难。人的问题!研究人的问题,那就不能不去研究哲学了。怎么做个好人?怎样开智慧?这才一心一意想学哲学,也亲近几个老师,最后我选定方东美先生。他很慈悲,我们原先的目的只是希望他准许我们到学校去听他的课,我们就很满足了。他看出我们真的有诚意,确实想学,我们对老师恭敬,我们的态度非常谦虚,百分之百的接受教导。这样一来,他不让我到学校,在他家里教我,每一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上课,学生就我一个。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在他家里小客厅小圆桌,泡一杯茶,这样上课,我的哲学是这样跟他学的。特别爱护。他的学生太多太多了,为什么要这样特别照顾我?就是具足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学生不多,这就是可遇不可求;学生要找个老师不容易,老师找个学生也不容易。以后很多同学们知道了,对我都很重视、很赞叹,说:「方老师眼睛长在头顶上,没有瞧得起任何人。他能这样对待你,那你一定很不简单。」你们在香港的同修,大概在香港都知道唐君毅先生。唐君毅是方先生的学生,这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方老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