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67集
要作佛,发菩提心就是发作佛的心。在儒家讲,就是作圣之心,儒家「读书志在圣贤」。为什么求学?为什么读书?是想学圣人。由此可知,儒家作圣、佛家作佛,这是止于至善。我要作圣人、要作佛,就决定不能够随波逐流,决定不可以同流合污,所以他的心定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过程。
反过来看看现代的社会。为什么社会这么动乱,人心不安?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优越太多倍了,为什么生活得这么痛苦?就是他不知止。换句话说,他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方向,像一只船航行在大海里面,不知道方向,不晓得要到哪里去,他当然就不安。今天社会状况确实是如此。怎样帮助自己、帮助众生,来消除这一个困惑、这个迷障?现代世界上也有一些真正有学问、有见识的志士仁人,他们喊出来了:「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们想想不错。
孔孟的学说教我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乘佛法教导我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十八个字,末后总结到念佛,这大圆满,决定不落空。所以儒佛这一个指导,确确实实使我们在苦海里面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标,不再彷徨、不再迷惑了,这是佛家讲的离苦得乐。儒佛讲的大纲领,我们应当接受,依教奉行。这两家的典籍都非常丰富,那是细节、是细目,我们学到多少,就得多少受用。学得少,得小受用;学得多,得大受用;学得彻底,得究竟圆满的受用。儒佛如是,其它各家各派、各个不同的宗教,无一不如是,我们清楚、我们明白。
我们今天确确实实可以肯定,所有宗教都是现代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各教各派、各个宗教所讲的确实是一桩事情,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不过他们所说的有半、满的差别;儒佛讲得圆满,其它各家各派宗教没有讲到圆满。这个说法我们不能执着,正是佛家教人,对于上根利智的讲究竟圆满法,对于中下根人讲接近圆满法。由此可知,所谓「圆满」,所谓「不圆满」,不是在教学宗旨上的差别,而是在接受教学的众生根性有差别,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现在由于信息发达,交通便捷,这一个地球变成一个大家庭,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知的。所以各种不同的学术、不同的宗教,逐渐逐渐决定是融合贯通,使一切众生都能够趋向究竟圆满,成就多元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然后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祥和,社会繁荣兴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犹如父子兄弟,彼此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这个世间的动乱不安可以消除,世间的危机、劫难也可以化解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认识教育的功能、教学的重要。宗教不可以止于仪式,止于仪式是迷信,必须要详细认真的探讨教义、解释教义、奉行教义,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佛法真的是有利于众生,有无比殊胜的贡献。我们觉悟的人、明白的人,应当认真努力奉行,去推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我们去参加佛七的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