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70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70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经文倒数第二行,我们看:
【三、无诤讼心。】
这都是离瞋恚具体的形象。「诤」是诤论。凡是有诤讼,心一定不平,一定存着有怨恨。诸佛菩萨何以没有?我们要细心去想想,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诸佛菩萨彻底觉悟了,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话是真实的。如果认知这是一个法身、是一体,慈悲心才能够遍及法界,慈悲就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别人得好处,就是自己得好处;别人有灾难,就是自己有灾难;自他不二,生佛一体。「生」是众生。怎么可能有诤讼?
古圣先贤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忍让。诸佛菩萨跟一切大众相处,忍让这个念头都不会生起。为什么?忍让还隔一层,不是一体才忍让,是一体忍让都谈不上。因此理愈明、愈清楚、愈透彻,事才真正达到圆满,佛法里头常讲的「大圆满」、「大自在」。理、事不能透彻明了,怎么能做得到?世间人争名、争财、争利,如果是佛菩萨:「你要的全部给你。你受用跟我受用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你觉得这个对你有用处,都可以让你。」佛菩萨给我们的表现,自己一定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是教什么?教人无诤。而天天为社会、为众生,修福、培福、造福,福报让大家享。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兴旺,这是诸佛菩萨的享受;看到大家都好,他看到欢喜,这是他的享受。
整个社会动乱不安,一切众生相处不和谐,佛菩萨看到难过、忧虑。就如同慈父看到他的子孙,年岁大了,八十、九十了,这个时候对他来讲,什么是最高的享受?一家人和睦,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老人心里欢喜,他绝不讲求物质的供养受用,他不求这些,什么都不要了。诸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就是这样的心态,我们没有觉悟就很难理解、想象不到,到你觉悟之后你就明白了。正如同年轻人没有办法理解老人的理念、老人的想法看法,到他自己老了,八十、九十了,他明了了,从前老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对待后代,他就明白了。纵然自己这一生当中造了许多错误,谚语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么?知道错了,希望后一代不要犯错,勉励后代的句句都是真实话。
诸佛菩萨对我们来讲是老人。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三千年了,一生真正是勇猛精进,求学教人,为我们所做的示现。佛已经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他做出的样子,好学不倦。印度在那个时候可以说学术相当发达,跟我们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那个时代大致相彷佛。经典里面记载,九十六种宗教学派,释迦牟尼佛每一个都接触,每一个都研究、都了解他们,成就自己真实智慧。这些圣人没有一个不好学。
杨老师从台湾买了一本《道德经批注》,我展开来看看,头一篇是康熙皇帝给它写了个序文,这篇文字里面肯定这个批注是个好批注。他看过《老子》许多批注,认为这个批注说得很清楚,深入浅出,吩咐宫廷里面王公大臣、王子王孙都要读。这是读书人。他们在位,对于世出世间的学说统统涉猎,没有不通达的,所以把一个国家能够管理得那么好,他有道理。国家的幅员大小不一样,居住在这个国土里面的人民,族群很多、宗教信仰不同,怎么样将它融合,这就是社会安定的基矗新加坡是个小国,前天报纸上登,人口已经到四百万。这四百万人有许多不同的族群,通常讲四个大族群,这是大分,每一个族群里头还有小的族群;宗教,有九个宗教。我们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学问,试问问:这么多的族群、这么多的宗教、不同的文化,我们要不要理解?需要!你要了解他们,你不学习你怎么能了解?所以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