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76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76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第五行,从当中看起,第四看起: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离邪见就是智慧。这一段佛说的「邪见」就是三毒烦恼里面的「痴」,贪瞋痴,转愚痴为智慧,智慧现前,自己就能做得了主。《楞严经》上佛所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法修学,最高的目标就在此地。智慧开了之后,世间一切吉凶祸福你都清楚,你都明了,你不会疑惑了。需不需要趋吉避凶?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你能转境界,你可以转凶为吉,转祸为福,有这个能力,跟世间人就完全不相同。世间人没有能力转境界,什么原因?贪瞋痴不断,所以你会受境界拘束。贪瞋痴断了,定慧现前,这一切命运、际遇全都转变过来,真的是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这确确实实的。条件,佛在此地说得很清楚,『直心、正见』,这四个字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
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至诚心」,「直心」就是至诚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直心」,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佛在《观经》里面讲的是至诚心。由此可知,「直心」就是真诚到极处。这样说法我们还是很难体会,究竟怎么真诚?怎么样正直?标准在什么地方?前清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跟佛法讲的相当接近。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有念就不诚,一念不生才叫诚。我们要问:无念是不是诚?无念也不是诚。如果无念是诚的话,无想定菩提心就现前了。佛告诉我们,无想定修成之后,真的叫一念不生。果报在哪里?在四禅的无想天,在外道天。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辨别。「一念不生」这句话的意思不能错会,一个是「一念」,一个是「不生」,你才能真正懂得它的意思。「一念」就没有第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念」;「不生」是不生第二念。这一句话要正确的把它理解,他不是堕在无念,他所谓「一念」,他并没有堕在无念。「一念」,佛大乘经上常讲:「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无想定是死的,无想定不是活的,所以无想定是无明,不是菩提。
菩提究竟是什么?其实这一桩事情就在我们面前,连儒家都讲:「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有什么法子?楞严会上佛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就是一念不生。六根门头,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我们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一念;耳朵听外面的声音,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叫一心。「不生」是什么?不生妄想、不生分别、不生执着,这是至诚。无想定虽然好像是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他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所以那叫无明。千万不能把无明、无想定说成至诚心,这就大错特错了。
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人家能够永远保持一念,不起第二念,这了不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念,但是那个一念时间太短了,刹那之间就起分别、起执着,这就把智变成了识。一念是智,真智慧;第二念起来了,把智转变成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佛法修学修什么?相宗大德常说的「转识成智」。识跟智的分别:识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智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由此可知,离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心叫「至诚心」,叫「直心」,灵明到了极处。它不起作用的时候,好像是无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知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想定它也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它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行。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正见」就是直心起用,如果用儒家的话来讲,「直心」就是诚意,「正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