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80集
了一年级了。一年级的条件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个时候证得小乘初果位;如果是圆教菩萨,这是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跟小乘初果断烦恼的功夫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小乘初果须陀洹要跟圆初注初信位的菩萨比,智慧就差很大很大。

    《华严》是圆教,人家显示的智能是圆满的,圆融无碍。初信位的菩萨都如是,何况高位的菩萨?所以,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了。这是什么原因?佛在《楞严》会上所说的,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一切众生并不相同。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两种障都薄,所以他能证得大乘初信。小乘须陀洹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因为所知障重,他智慧不开,佛说的大乘经教,他不能够理解,原因在此地。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非常明显,阿难尊者他所证的是小乘初果,他的智慧很高,佛说《楞严经》,说到第三卷他就出来赞佛了,他懂了。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富楼那尊者听不懂,所以起来向佛请教:「他初果,他怎么懂得?我是四果罗汉,我怎么没有懂?」佛才跟他说明,阿难是烦恼障重,所以只证得初果,所知障轻,所以大乘经法他能够明了,他能够接受。而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恰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以证得四果罗汉,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断了,但大乘经教他听不懂,所知障重。

    在大乘教学里面,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常常教人看破、放下。我们能放下,放下烦恼障;看破,是破所知障。这两种功夫不间断的互相去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一定要真干。而且在我们这个境界里面,一定要先从放下下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佛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佛是这么说的;《无量寿经》说的「一切皆成佛」;大乘经上我们常常看到:「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像善财童子那个修学态度。善财童子心目当中,凡夫只有我自己一个,我一个人是凡夫,除我一个人之外,都是诸佛如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全是诸佛如来化身来度我的。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修行,障碍有多少!障碍从哪里来的?从我们不善心所变现出来的。大家念《十善业道经》就应该懂,前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不善;看这个人,看得顺眼起贪爱,看不顺眼起瞋恚,这是不善的心。我们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所以造成菩提道上无量无边的障碍。这个障碍怎么突破?善财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真的是一帆风顺,遇到文殊菩萨,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根本智,然后老师教他出去参学,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提升一层。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他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就到初住;参访海云菩萨,他就升到二住;参访妙住比丘,他就升到三住,境界一直往上提升,没有一点挫折。什么原因?做学生的态度好。这个事情,印光法师在《文钞》说得很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善财童子是具足圆满的诚敬,所以他得圆满利益。祖师讲得多么简单!

    再跟诸位说,做起来也就这么简单,你不肯做就没有法子。为什么不肯做?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烦恼里面最大的烦恼,对修行人来说,是贡高我慢;总觉得我比别人高一等,别人都不如我,我慢高山,把自己菩提道上造成障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才造成许许多多的障碍。你能把这个东西排除,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不沾名闻利养,真正的离开贪瞋痴慢,我们就跟善财童子一样,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恭敬,普贤行落实了。「礼敬诸佛」,哪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至诚恭敬,没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记 第8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