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02集
样的好制度都是枉然,都会彻底被破坏、被摧毁。
我们学佛,身为佛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我们有弘法利生的使命。弘法利生完全是站在一个社会教育,今天讲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的立场,帮助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我们是从旁协助,帮助他推动古圣先贤的教育。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认知,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不是他们自己的教育?我们今天问问:佛教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儒家的思想教育,是不是孔老夫子的思想教育?如果我们说是,他们本人否定;孔老夫子否定,释迦牟尼佛也否定。他们怎么说法?孔老夫子说他一生他自己一无所有,他所说的是古人所讲的,「述而不作」;他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他所讲的是古人所说的,不是他自己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是过去佛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也是「述而不作」,这个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退到极致!佛在经上说了实话,这个教育不是哪一个人讲,是你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绝对不是别人的,是性德的流露,「法尔如是」。
《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人」是一切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的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已经不善了。佛在《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就是本善。所以如来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真实圆满的智慧;「德」是讲能力,「相」是讲相好;智慧是圆满的,能力也是圆满的,相好还是圆满的,佛家讲的平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里面,为什么会有差别现象出现?佛说,众生迷失了本性,迷有浅深不一样,所以就变成差别。圣人的教诲没有别的,教导我们、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所以圣人教化众生他不居功。你说功劳,他没有功劳,他有什么功劳?你的智慧德能不是他给你的,他给你会有恩惠、有功劳,不是他给你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不过他是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样迷失的,现在应该用什么样方法把这个迷关突破,让我们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现前,如此而已,不是从外头得来的。
我们细细观察古今中外大圣大贤的教诲,确确实实是如佛所说,我们这才恍然觉悟,原来他们所说的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不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是他们本身觉悟了,把这个事实真相跟我们说出来,这是我们自性体相用的实相。这个我们才真的五体投地,没有话说。我们信他,是不是「信他」?不是信他,是「信自」,他所说的是我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所以佛家讲「信」,你们看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信、愿、行,讲「信」,他说了六个信,头一个「信自」,第二个再「信他」。「他」是什么?他是已经自觉的人。我还没有觉悟,他觉悟了,我要从他觉悟的经验、觉悟的这些道理方法,帮助我也觉悟,就这么回事情。借他的经验,帮助自己破迷开悟,这样才功德圆满。所以佛说「自他不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这个概念在佛家名词上讲,「清净法身」。你有这个概念,你肯定、承认,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你证得清净法身。
所以爱心,爱心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我们今天凡夫的爱迷失了自性,自性的爱是圆满的,迷失了的自性就透了一分,这一分又被五欲七情混搅在一起,这个爱变成自私自利的爱。自私自利的爱跟自性本具的慈悲,体上讲没有两样,事上讲有迷悟不同,所以作用就不一样。觉悟的爱,在佛教叫「慈悲」,它能帮助你修行证果,能帮助你作佛、作菩萨;迷染的爱造成的业报,是饿鬼、地狱、畜生。由此可知,迷悟、染净,果报差别很大;这个差别,是相上的差别,用上的差别,体上没有差别。
我们凡夫做学问、求学,不能够契入真实的学问,主要一个观念就是分别执着太严重了:「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那是孔老夫子讲的,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