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04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04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第一行: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四念处上一次讲了两条:「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佛在经典中,将三界六道里面的生活状况,为我们归纳为三苦、八苦。八苦里面,生、老、并死,这是每个众生都没有法子避免的,这叫内苦,这是身体之内的。身外也归纳为三类,第一个是「怨憎会」,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不喜欢的生活环境偏偏碰到,没有办法避开,这一类的都是属于怨憎会。我们想几乎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例外,一生的遭遇。另外一类「爱别离」,我们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喜欢的生活环境,偏偏不能长久,这是在我们现前社会,我们普遍能够看得到的,甚至于在自己本身也能够觉察得到,这一类也是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第三类「求不得」,我们心里面的愿望、希求,都不能够实现。这把我们身外之苦全部都包括了。
最后一条叫「五阴炽盛苦」。如果把这八种苦区别来说,前面七种都是属于果报,最后这一种是苦因。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有前面生、老、并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原因是五阴炽盛,这一句话不好懂。五阴,用现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身、我们的心不健康,身心都在造不善业,所以才得不善的果报。如果身心健康,所造的都是善业,如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这八种苦都没有了。
世间人求财,财能不能求得到?能,肯定能求得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懂得道理,它有因果,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你造的是什么因,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报。佛告诉我们,财富的因是布施,喜欢布施的人得大财富,悭贪吝啬的人得贫穷果报。我们看今天社会,有许多特别是经商的,工商界的商业巨子,他拥有亿万的财富,亿万财富什么原因来的?过去生中修大布施,我们讲他命里头有财,这个财不是天生的,天生应该各个人都一样,为什么每一个人不相同?每个人造的因不一样。他布施得多,他命里头财多,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发财。他经营一个事业那是缘,他命里头有因,因加上缘,果报就现前,就这么回事情。如果命里头没有财富的因,他也去学别人一样,去经营一个事业,人家经营发财,他经营赔本,命里头没有财。
诸位读过《了凡四训》就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生谁给你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别人定的,这才真正是公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这一生命里头缺财不要紧,现在修,积极的修都来得及。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自己懂得修因,三种因他都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不但他自己做,太太也帮他做,全家做,所以他的命运改得那么快。发了财,发了财自己并不享受,实在讲,过他非常快乐的生活,节俭,把自己省下来多余的,再帮助一些需要的人,他的富贵永远享不尽,生生世世不受贫穷的果报。他懂得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
有些人过去生中,接触到古圣先贤的教诲,接触到佛法他肯修,这一生得到果报;果报得到之后,未必遇到圣因,圣贤菩萨的教诲未必能遇到。遇不到,这一生只知道享福,不知道继续不断去修,他不知道,这个很可惜。这一生福报享完之后,来生就不如今生,每况愈下,一世不如一世。由此可知,圣贤的教诲第一重要,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
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得非常清楚。我们懂得道理,也懂得方法,这才认真努力去修学,果报愈来愈殊胜。现前的果报,在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