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15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15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经文第四行看起: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这一段是说,如果我们将十善业道落实在五根,就能够得到下面四句的殊胜利益。『深信坚固』,我们现在修学迫切需要的;『精勤匪懈』,也是我们向往的;『常无迷忘』,这是智慧现前;『寂然调顺』,这是真实的功夫。果,断一切烦恼。五根有五种。所谓根,什么叫「根」?世尊在此地是用比喻说的,如同植物,它有根,它就能够抽芽,它就能够成长、开花、结果。佛说「信、进、念、定、慧」,这五条是无上菩提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我们怎么修都不能成就,这五条是有顺序的,有先后次第的。第一个就是「信」,第二个是「精进」。没有「信」,哪来的「进」?没有「进」哪里来的「念」?由此可知,《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说得有道理,说得一点都不错。
念佛,古来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净宗三个条件叫「三资粮」,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不具足,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只是跟西方净土结一个善缘,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所谓「行」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老实念佛。古人又说:老实念佛是正行,断恶修善是助行,这个话讲得也有道理。可是更重要的,莲池、蕅益大师都教导我们「正助不二」、「正助双修」,不要把助修看轻,我们才会有成就。
三资粮第一个既然是「信」,信什么?教下一般说「信诸谛理」、「信忍乐欲」。于一切真理,这个「谛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理,真实的道理,你要相信。「信」下面一个叫「忍」,「忍」这个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肯定」。我信了,但是还不能肯定,这个「信」不能算是根;你有信,这个信没有根。不但要肯定,还要爱好。你相信了,你肯定了,你不喜欢它,有什么用处?到了很喜欢了,很喜欢,要不能把它落实,还不叫做根。末后有个「欲」,欲是欲望,把它变成自己的欲望。我们今天以净土来说,我们信阿弥陀佛,我们信极乐世界,我们信了之后,我们心里肯定、爱好,确确实实变成自己的欲望:我一定想生极乐世界,一定希求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信才叫有根。如果没有一个强烈的欲望想求生、想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个信没有根,虽有信没有根。
由此可知,古人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们不就明白了吗?为什么往生的人少?修念佛法门的人,我们知道,他都信,但是能不能肯定?不一定。举最明显的例子来说,我们今天修净土,依《无量寿经》会集本。在台湾、在中国,有一些人对会集本提出质疑,于是很多念佛人信心动摇了。那就是他有「信」,他没有「忍」,下面两个字当然更没有了。如果没有别人提出异议,也许他这个「信」慢慢能够培养成,亦能往生;这些提出异议的人,把这些人的善根破坏掉了。诸位要晓得,这些人破不了佛法,也破不了善根深厚的人,只有善根薄弱的人,被他全部破坏掉了。因为善根深厚的人他有根,他的信有根,他不会动摇,说得再有理,他也不会动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里头所说的。
会集所节录的经文,字字句句是佛说的,不是会集这个人说的。字字句句都有来源,都有根据,都是依据五种原译本节录下来的,哪里有错?假如我们对会集本真的产生怀疑了,我们可以不用这个会集本,我们采取原译本。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度众生不是一个法门,无量法门。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性。哪个法门适合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