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19集
冷眼观察,许许多多不仅是在家同修,出家同修甚至于出家几十年了,听到外面一些东西心还动摇,还犹疑不决,这是信根没有。我们提倡《无量寿经》,这个会集本希有难逢,我们知道,确确实实是大乘经典里头的第一经,这会集本。最近这一、两年来,有不少人有组织的来反对。不少同修来跟我说,我告诉他们:「他不是反对会集本,他是反对我这个人。我要不提倡这个会集本,就没事;我提倡哪个本子,他就会反对那个本子。他是对人不是对事,这要搞清楚。」对人,所谓是「树大招风」,惹的这些麻烦。
确确实实不少人为这些谣言生起疑惑,信心动摇了。我绝对不会动摇的,我说:「整个世界上人都不相信,我一个人还相信,我绝对不会动遥」我在这个经本上深受利益,我怎么会动摇?而且这个本子是老师亲自传给我的。我相信老师,我对老师有决定的信心,老师才肯把东西传给我。我们同学那么多,他为什么不传给别人?「尊师重道」,我没有别的能力,就是从小学得这么一点,对老师尊敬,对老师不怀疑。即使有怀疑的,我直接向老师请教,老师给我解释,我不会轻易被别人动摇了,这是我的长处。
我过去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也曾经有过两、三次这种疑惑的问题,我向他请教。有些是对老师毁谤的,我向他请教。有一次是经论上的问题,他所说的我没有听到,从前没听过,我问他,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经典里面有依据?他告诉我,不是他自己意思,经典上的。我们读经太少了,经过他指点出来,我们才晓得,字字句句都是有经典做依据,决定不敢妄谈。所以我们对于老师的信心就愈加坚固,这个道业才能奠定一点基矗所以我常说,这是佛在经上也经常劝导我们,「亲近善知识」。谁是我的善知识?我对他深信不疑,他说的话我完全依教奉行,这个人就是我的善知识。我的善知识未必是你的善知识,你的善知识未必是他的善知识;善知识没有标准的,是个人对对方的信仰,从这里决定的。
我们在中国古籍里面看到,《五灯会元》,宗门的,教下也不例外,学人去参访一位善知识。接见,谈了之后,这个法师很可能就跟他说:「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你去亲近某一个人,你的缘在那里。」他有这种本事,有这种能力,为什么说「你的缘不在我这边,在某人那里」?其实中国文字记载简单,我们想象当中,谈话哪里就谈那么几句话?至少接见也会有一、两个小时。谈话内容很多,寒喧起来一定问问你:你是哪里人?你多大年岁?你什么时候学佛的?你过去看过什么东西?对于当代善知识,你最景仰、佩服的是哪个人?他这一说出来,他最景仰、最佩服的,「那个人跟你有缘,你到那儿去」;不是有神通。就是说,你心目当中最佩服、最景仰的,你跟那个人学,你一定有成就。为什么?他说的话你百分之百的服从。如果不是最景仰的,这个老师说同样的话,你对他打折扣,你不能完全相信,所以你就不能成就。我们懂这个道理,善知识没有一定的,因素在此。
我们要追随的,就是自己心目当中的圣人,心目当中最景仰的人;他说的话,我都能做到,甚至于他自己做不到。这个情形很多,古人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讲得没有错,老师没有做到,学生做到了,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中国古语常说:「有状元的学生,没听说有状元的老师。」状元的老师往往是个穷秀才,他为什么教出来的学生能中状元,自己一生作穷秀才?他所说的没有做到,学生跟他学的都能做到,所以学生成就超过老师,这个事情古今中外太多太多了。天台大师说得尤其好,「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他说得一点不错,他自己没做到,「师」是老师,好老师;「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那是非常希有的。天台大师这两句话说得好,我们要知道,「行」比什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