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27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27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讲「五根」的第四句:
【寂然调顺。】
十善业落实在「定根」所起的作用,就是『寂然调顺』。世出世法若没有定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一个坚定的志愿,于是他的心是浮动的,见异思迁,很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动摇心志,这是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定」,简单的讲就是「胸有成竹」,自己内心里头有主宰。这个主宰不是成见,有些人成见很深,他也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个跟我们此地讲的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这个定是从信、进、念而生的。前面有信、进、念,所以这个定是「正定」,决定不是邪定;那一种成见很深的人,好像有定力,那个定是邪定,不是正定。唯有正定才能够建大功、立大业,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
定,《教乘法数》里面,这是一般的解释,「摄心正助,相应不散」,这是通途的解释。这个地方的经文给我们说「寂然调顺」。「寂然」是心地清净,清净心自自然然就产生调顺的作用。「调」是自受用,「顺」是他受用,普贤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恒顺众生?我们没有「寂然调」的功夫。「调」,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调和、调整」。调整什么?总的来说,调整一切分别执着。我们不能随顺众生,就是因为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能够把这些东西统统都放下,我们的身心调整了,与性德圆满的相应。性德像水一样,它能够随着地形,它没有一个执着,地形弯它就弯着流,地形直就直着流,它决定不固执「我一定要这么走法」,不会的。能这样调适自己的身心,他就得大自在。跟一切众生相处,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什么都好,这样才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与自己丝毫都没有妨碍,自己的心永远是寂然不动。
我们跟一切众生往来,自己心动摇了,这就大错误!如何能做到心寂静不动?心里头就像《坛经》里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它「无一物」,当然就不动。我们现在心里是有物,不止一物,拉拉杂杂的无量无边,所以心是动的,不是寂静的。动是妄心,寂是真心。为什么宗门强调修定?不但是宗门,大、小乘佛法,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也就是说,方法、手段不一样,它的目标都是禅定。我们净土宗是用执持名号这个方法修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如果这个法门与戒定慧不相应,这就肯定不是佛法。所以我们要拣别它是不是佛法,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它与戒定慧相不相应?相应是佛法、是正法,不相应不是佛法,是邪法。不管哪一个宗派,不管哪一个法门,没有例外的。所以心要寂静,心里头不能有一物。
佛如是说,中国古圣先贤亦如是说。古大德讲:「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无为」是寂静、寂然,「无所不为」是调顺,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无为是自受用,无所不为是他受用;无为是不变,无所不为是随缘。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无所不为。虽然无所不为,他的心确确实实常住在无为,《楞严》上讲「常住真心」,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应化在世间还是用真心没有用妄心,这是佛菩萨再来,佛菩萨应化,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
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是初学,我们是凡夫,就用通途这个方法,我们这个心要定在正助法中。什么是「正法」?净宗法门,我们今天所依据的《无量寿经》、《弥陀经》,这两部经都是主张「持名念佛」。《十六观经》里面就不一样了,它里面所讲的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它说了很多让我们选择,不像这两部经,它肯定教导我们就是持名念佛。那我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