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28集
是小乘须陀洹的境界,这是刚刚入门,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到。小乘须陀洹执着放下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不再执着自私自利;连身都不执着,何况身外之物?这就是念佛堂堂主常常挂在口上的口头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9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才成片。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换句话说,你往生就没有把握。你真到功夫成片,你往生确确实实有把握。这是智慧,能断烦恼。执着是烦恼,见思烦恼;分别是烦恼,尘沙烦恼;妄想是烦恼,叫无明烦恼。功夫成片,破了第一层,这是「观照」;到「照坠就破第二层,到「照见」就破第三层。所以佛家常讲「观」,诸位要记住,「观」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做「观」。
末后在第十七页第一行、第二行讲到「止观」,这个意思还要往深处讲。「止」是定,「观」是慧。由此可知,烦恼要是不断,不是圣人。说「圣人」,我们的概念又很模糊,我们还是搞不清楚,要换句话来说:烦恼要是不断,你就不是个明白人。诸位要晓得,「圣」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明了,正确的明了,没有丝毫疑惑,这叫圣。在佛法里面讲「觉悟的人」,就是佛家讲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都称为圣人。正觉是小圣,正等正觉是大圣,这个说法大家就好懂了。
众生在迷,迷而不觉;诸佛菩萨不迷,觉而不迷。他为什么觉?他用「观」,他不用「想」。我们什么事,「你想想」,用思、用想,思想是错误的,思想是虚妄的。中国人造的字非常有智慧,圣人就用一个心,这个心是真心;我们凡夫就不会用这个心,用思想。「思」是什么?分别、执着。你看看「思」,心里头起了界限,那个「田」字是界限,心本来是广大无边的,现在划成很多格子,这个就坏了,不是真心;真心里头没有相,「想」就起了个相,就有个现相,那个相是幻相。所以圣人不用思想,他没有思想。
永嘉大师说得妙:「分别亦非意。」你说他有没有分别?他有分别。有没有执着?他有执着。「我的分别、我的执着不是思也不是想」,就是这个意思。真心为什么会有思想?因为你们有思、你们有想,我要不用思对你的思,不用想对你的想,你怎么会懂我的意思?凡夫用心像照相机一样,照一个,底片落个影子;圣人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它照得清清楚楚,痕迹都不落。不但你照的人走的时候它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它又何尝落痕迹?这就叫「分别亦非意」,人家高就高在这里。所以他示现在世间,跟世间人和光同尘,实际上丝毫都不沾染,这是人家的本事,佛家的术语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大家听得耳熟,我往年讲经,把这两句话扩充为四句话。
不变随缘,这是佛。这个佛是广义的,法身菩萨就是佛;宗门里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称之为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你看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批注的,经上讲的「诸佛」就是从圆教初住菩萨到究竟果位,这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加上等觉、加上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叫诸佛,这些人不用心意识。还用心意识,用得很正,没有用邪,没有用错,这叫「相似位」。是哪些人?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见性。天台家四教所说的藏教佛、通教佛,没有见性,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别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四教里面所讲的「别教初地」,相当于「圆教初坠,由此可知,别教的佛果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在断证相当于二行位的菩萨。这些理事我们都要清楚,然后自己冷静去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你们诸位同修的根性我不知道,我做不到!不要说高品位,我们连一个须陀洹果,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到,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