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49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49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七面,从第一行看起: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我们先就经文的意思简单的来说。这个「结使」是烦恼的代名词,「一切结使」就是佛法里常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全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烦恼怎样断除?止观的方法能够断除。所以止是定,把心安住在一处,就是止。安住在哪一处?这个没有一定。在佛法里面各个法门不相同,但是「安住一处」这个原理原则是贯通的、是不变的,佛在经上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是这个意思。
凡夫妄念很多,所谓是「心猿意马」,他那个心是止不住的。净土宗教我们安住在佛号上,我们所修的这个法门是安住在佛号上。其实净土宗制心的方法也很多,这就是讲念佛的方法,大分为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就有这四种,四种里面每一种又分为很多种,所以念佛方法也很多。诸位读《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跟我们讲十六种方法,十六观。这十六种观,修任何一观都能制心一处,都能够把心定下来;换句话说,都能够断烦恼。几种方法,这十六观我修一种,或者是两种、三种,合起来修都可以,它是属于同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观,最后的一种方法。释迦牟尼佛讲经说道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跟世法相应的,可见得佛所讲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使我们世间人接触到佛法,觉得释迦牟尼佛很有人情味,那就是:最好的一个方法放在最后。像唱戏,最好的一出戏一定是压轴戏,放到最后。所以你看看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摆在最后。如果按顺序排列,二十五圆通它是六根、六尘、六识,按照这个排列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应该排列在第二,他把这个特别拿出来放到最后,告诉你这是特别法门。持名念佛摆在十六观的最后,告诉你,这也是个特别法门。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世尊的意思。
我们「制心一处」,把心止在哪里?止在名号上,名号只有四个字。过去莲池大师他就用这个方法。我们在《竹窗随笔》上看到,有人向大师请教说:「您老人家教别人念佛,您教的是什么方法?」莲池大师说:「我教别人念佛,是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那个人就又问大师:「您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他说:「我自己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于是人家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就说:「我这一生下定决心一定要生净土,所以我就执持名号,这是《弥陀经》上讲的,名号只有四个字。」他说:「我教别人,别人未必发心求生净土,他没有这个决心,没有这个愿望,我教他念六个字,加上南无,南无是梵语,古印度话,意思是皈依、是恭敬,客气话,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由此可知,真正下定决心求生净土的人,客气话不必了,可以省掉了,愈简单愈得力。念六个字不如念四个字简单,道理就在此地。
要把心止于阿弥陀佛,心果然止在这里不动,烦恼自然就断掉了,自自然然烦恼就不起现行,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念阿弥陀佛是「净念」,一句一句接着就是「相继」,不中断;如果断掉了,妄念、杂念又生了,又起来了。这是所有修行法门里面最殊胜的一个方法,我们仔细去想想,仔细去观察,你会点头,你会同意,确实是好法子,简单、容易、稳当,还快速成就。所以,烦恼需不需要断?不需要,只要把心安在「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上,烦恼不断,自然慢慢就断了,这法子妙!
一定要知道,这个「知道」就是「观」的意思,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佛在《金刚经》最后四句偈,那是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