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卷 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
    第五卷十善业道经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从这段经文开始,讲第四个问题,即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的问题。智者知已,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差别在哪呢?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彻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人生,正确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没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虽然有很多的学问,有很多的知识,乃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能说你有世间的知识,有生存的技能,有文化修养,而不能说明你是一个智者。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不是为了增长一些文化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后,能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知道因果,知道无常,知道现在种了什么样的因,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因为知道了无常,就知道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就有能力去规划自己生命未来的前景。要修善业,只有通过修善业之后,才能以是所生蕴、处、界,皆悉端正,见者无厌。这就是说,现世种了善业之后,将来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净庄严的。蕴、处、界是佛教对世界的归纳说明,世界上的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考察其构成元素是由哪些成份组成的?在佛教里有三种简单的归纳方法,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五蕴、六处、六界。五蕴,主要是对心理的详细分析。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属于心理状态。世间的一切法虽然很多,都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思维到的来认识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的六根。譬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就失去了被眼睛所认识的颜色世界;如果耳聋了,就缺少被耳朵所听的音声世界。六根所认识的世界是六尘。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鼻子嗅气味,舌头尝饮食,身体接触环境,意识思维法尘。六根对世间的认识就象六个仪器一样。如果仪器精密,对世界的认识就很深刻;如果仪器粗糙,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很肤浅。学佛修行,是要对这六种仪器进行加工,把仪器加工好了之后,将来才能够真正地洞察世界的真实。所以六根、六尘包含了能认识的和所认识的世界,由能认识的和所认识的相应,就产生了六识,构成我们的思维世界。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指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六根是生理世界,六尘是物理世界,六识是心理世界。整个世界不外乎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招感什么样的世界;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能对世界认识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佛教认为主体认识能力的提升和改造,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其实,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皆悉端正,见者无厌,人类造了善业之后,将来招感清净庄严的世界,大家看了之后喜欢。譬如你长得很庄严,人家见了就生欢喜心。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从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第五卷 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