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
这些众生,鲸鱼、鲨鱼、螃蟹、乌龟、蛤蟆等等,这些众生比起天龙八部又差多了;再和佛菩萨的威德庄严相比,那就简直差得太远了。这些众生形色粗鄙长得很难看,或大或小,有的长得很大,有的长得很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心里的念头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造的业力也不一样。由于众生造下各种各样的不善业,所以才堕落到三恶道中。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通过对前面的观察之后,看到佛菩萨的相好庄严,看到天龙八部的威德,我们应该深思一下,希望自己的未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那么,现在就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念,造什么样的业力。我想佛陀讲经的法会跟这次法会一样。这次讲经法会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在家的、出家的。就在家众而言,每一个人的生活处境都不一样,福报也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千差万别呢?其实也就是业力不同。所以我们要记住:各有因缘。希望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结果,现在就要种什么样的因。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所以佛陀说是故随业,各自受报,随着过去各种不同的业力,现在接受不同的人生结果。汝今常应如是修学,这是佛陀劝勉我们每一位众生的话,要如是修学,要明白因果道理,要修善业。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也要让一切众生都知道因果的道理,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盲目地去追求些什么。修习善业,了达因果的前提就是修习善业。所以这里的善业,不仅仅指十善,而是泛指佛法里的一切修行都属于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对因果的道理要深信不疑。很多人都说相信因果,但是他们对因果的信仰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如果把相信因果的程度订十分为满分,那我们问一问自己,相信因果的程度有几分?是二分、是三分、是五分、是八分、还是十分?日常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录音带中讲到知、量、次第。对佛法任何一种道理的信仰,是否都应该问一问,这种信仰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你说我懂得因果,我懂得缘起,我也懂得无常,我也懂得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烦恼还是依然如故。当我在干坏事的时候还是干得挺带劲的,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佛法的道理在相信的量上太浅了,而这种量要通过积累,通过体验,它才会深化。假若没有积累,只是随便听人家讲讲因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支配自己的还是故有的观念,而不是佛法的因果,没有把佛法变成自己的观念,没有深信不疑,那么,佛法怎么可能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作用呢?!所以说,对佛法任何一种道理的信仰都涉及到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要多闻?原因就在这里,多闻具足,多闻薰习,才能深化我们对佛法的认识,才能达到正见不动的程度。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是指不要堕在断见和常见中。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因果,干过善事或恶事,干过就没有了。常见,认为什么东西都是永恒的,人永远是人,猪永远是猪。这都是错误的。学习佛法,对因果的相信,是要把因果建立在缘起的基础上来认识,这是一种辩证的因果观,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因果观。像宿命论者的因果观就是一种常见,一种形而上学的因果观。于诸福田,欢喜敬养。知道了因果之后,就要喜欢种福田。福田有三种:一种是敬田,是对三宝的恭敬布施供养;一种是恩田,是对自己有恩的人的供养,像对父母的供养,从这里我们也能得到极大的福报;一种是悲田,悲田是我们悲悯、慈悲的对象,像社会上那些贫穷的人,要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这是从悲心中培植福田。欢喜敬养,是要我们喜欢做这三方面的事情。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如果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增长福报、威德,也能像佛菩萨一样,能够得到世间人的尊重。通过以上经文的学习,我们基本上了解了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认识到佛法与世间外道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