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续笔·卷一
水,谢世在公堂。苦集休藏箧⑤,清资罢转郎。瘴中无子奠,岭外一妻孀。恐是浮吟骨,东归就故乡。其身后事落拓如此。《传》又云:频丧归寿昌,父老相与扶柩葬之。天下乱,盗发其冢,县人随加封掩。则无后可见云。《稽神录》载一事,亦以为回,徐铉失于不审⑥也。
【注释】
①予守郡日:我在这里担任太守的时候。
②犯相公名:和相公(李刺史)的名字相同,犯了忌讳。
③卒官下:死在任上。
④岁祠之:每年都去祭拜他。
⑤箧:箱子。
⑥审:考证,查究。
【译文】
福建建安郡城东二十里,有座梨山庙,相传是唐代一个姓李的刺史的祠庙。我在这里担任太守的时候,曾写了祝文去祭祀他。文中有亟回哀眷一句,办事的书吏说这个回字犯了李刺史的讳,请我改一下,这是因为他以为李刺史就是李回。后来,我读了《唐书》中的《文艺李频传》,其中记有唐懿宗时李频担任建州刺史,用礼法治理地方的事情。当时朝政混乱,到处有盗贼杀人抢劫,建州独因有李频在而十分安定。后来李频死在任上,建州百姓为纪念他建庙于梨山,每年都要去祭祀。这就证明了是李频的祭庙。以后我又再次去祀祷并许愿说,如果能得到灵验,一定要刻块石碑把他的事迹记下来。不久,果然下了一场雨,遂给他立了一块碑。后来偶然看到唐末人石文德所著《唐朝新纂》一书,正好记载有李频的事。书上说,李频担任建州太守,死在任上。曹松曾经写了一首诗悼念他说:摆着仪仗到建水做官,却死在任上。辛苦吟成的诗集不要埋没在箧中,清贫无钱从此不必再为升迁发愁。在这烟瘴的地方竟没有一个儿子送终,遥远的岭外只留下一个可怜的遗孀。恐怕你只能怀着苦吟的灵魂,往东去飞回故乡。他死后的事竟然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他的传记里又说:李频去世后送回故乡寿昌(今浙江建德南)时,是由故乡父老乡亲把他的灵柩安葬入土的。后来天下大乱,有盗墓的把他的坟挖了,县里人又帮助封掩起来。这样,可见李频确是没有后代的。宋朝的《稽神录》也载了这件事,亦当成了李回,是因其作者徐铉没有很好地考证而造成的错误。
存亡大计
【原文】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之谋①,其听而行之,当如捧漏瓮以沃焦釜②。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几③,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曹操自将征刘备,田丰劝袁绍袭其后,绍辞以子疾不行。操征乌戎,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皆为操所灭。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自河北来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进,其臣凌敬请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关中骇震,则郑围自解。诸将曰:凌敬书生,何为知战事,其言岂可用?建德乃谢④敬。其妻曹氏,又劝令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身为人擒,国随以灭。唐庄宗既⑤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谋数道大举,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趣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寇镇定,王彦章以禁军攻郓州,段凝以大军当庄宗。庄宗闻之,深以为忧。而段凝不能临机决策,梁主又无断,遂以致亡。石敬瑭以河东叛,耶律德光赴救,败唐兵而围之⑥,废帝问策于群臣。时德光兄赞华,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吏部侍郎龙敏请立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露⑦檄言之,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算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唐遂以亡。皇家靖康之难,胡骑犯阙⑧,孤军深入,后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