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笔记(黄念祖居士讲述)
黄念祖居士讲述据录音带整理
本文出自《黄念祖居士佛学讲记》
在解放以后,夏老师答应我,到我家中来给大家说开示。有的时候临时来,老师来了,我们临时能通知的是俞府、齐府,离我很近,夏老师一来,我就骑了车子到这两家,所以他们有时能参加。
今天我们以夏老师讲的《心经》为主,这是一个内容。但是夏老师讲《心经》他是画龙点睛啊,没有把整个的《心经》讲完。最后,又从《心经》画龙点睛到了净土。所以今天要把夏老师这一段的开示,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我的这个笔记记东西有个特点:很多是原话,我不能速记,我怎么能够记住原话呢?就是夏老师说好几句话,我记一句,所以所记下的这一句是原话。但是尽管这么记,一句一句摘下来之后,回头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夏老师的精华。所以今天大家听到这个笔记,也等于听到夏老师亲自在讲。因为它很多是原话,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绝对是原话!所以这个因缘很特殊。
首先夏老师谈的是什么?谈的是佛讲经的时候,佛说阿含说了十二年;因为说了华严大家都不懂,佛就想般涅槃哪,那时梵天请转法錀,佛就答应下来,就说阿含。
这是夏老师的话,大家都把它念下来,
“佛说阿含十二年,续说方等八年”,那么此后呢,就“说般若二十二年”,所以说般若的时间(这全都是夏老师的话,别的我作一点解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般若的时间很长。说阿含呢,是为小乘、小学,所以是一些基本的东西。方等就要转换了,就是喝斥小乘,赞叹大乘——方等的精神。最后要说到大乘就是般若。最后说到圆顿教。所以这个般若非常重要,说的时间很长。
这个前三句是夏老师的话,底下我再把夏老师的话念一段,要分别出来,不要跟我所解释的混在一块儿了。
“《心经》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经》全部。《心经》译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种,常读是玄奘大师所译。”
看这一段,就说《心经》只是将近三百字啊,可是包括了《大般若经》是六百卷。《华严》只是八十卷,八十华严是最多的,还有六十华严,还有四十华严,《华严》不过八十卷,后来加了《普贤行愿品》--八十一卷。但是《般若经》是六百卷,也就是二十二年所说的。那么《心经》三百字就包括全部的《般若经》啊,这话很重要啊!所以咱们研究了《心经》,不就是研究了全部《般若经》吗?二十二年佛所说的法啊!《心经》的翻译本在清朝以前可考证的有七种,这里头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是最简单了,所有原来的译本我都见过,有很多还都是跟普通经典一样,从“如是我闻”开始,如是我闻,佛怎么样,一个法会,多少多少人,谁谁谁怎么样,然后观世音菩萨,然后舍利佛问话,这才引出观音对舍利子讲,那这一段就是中间。最后也还有,大家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所以这经头经尾还是有的。这是玄奘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如此,只翻译发当中一段。现在一般大家所念的,都喜欢鸠摩罗什的。但《心经》念的是玄奘大师的。全经是省译了。这是刚才夏老师这一段。我们稍微把它解释一下。
底下我们再念一段文:
“玄奘大师取经时,从玉门关出,有三百余人,归时仅一二人。玄奘出玉门后,困难重重,无法前进,有老人授此经,乃克服困难,到达印度。”
这说明玄奘大师得这个译本的因缘。出国的时候几百人,这个都是一路上都活不成了,都过去了,是困难,困难极了。出了玉门关以后,在困难中遇见一个老人,得了这个经啊!后来有的书上记载,玄奘大师又找这个地方,再找这个庙,再找这个老人,找不着这个地方,连这个庙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