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第一
乙二众成就
丙一众类成就
众成就所摄,即经文自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至与若干百千眷属俱一节是也。众成就有五义,分释如下:
一、明众之缘由,复判为五:甲、证信,以所集妙法为有名大德所同闻,可证此妙法为当信。乙、显德,以在会大众多有威德,如诸大菩萨及帝释天王诸天子人王等诸圣围绕于佛,益以彰佛之德。丙、启请,以舍利弗三次请求而为说法,显妙法之可尊宝。丁、当机,以此经既已显现,大小乘及凡夫等众各被其机,随类获益。戊、引摄,以当时众集,可引余生发心,经法所垂,可引今众发心,显佛法于法界中最为功德圆满,能摄受一切也。
二、明众之权实:如在佛实报庄严土中,惟菩萨众为实,而应化示现之声闻众为权。在凡圣同居土中,声闻等众为实,而菩萨为应化及示教善巧之权。此经即化土是报土,即化报土是法土,权实互融。
三、明众之有无:本经通序所列十五众,有六殊异:一、在会三乘之中无独觉众,以独觉多出于无佛之世,彼无果成,故不与会。二、在会三界之中无无色界,以无色界机缘未熟,佛光不加被故。三、在会五趣之中无地狱,以佛光虽可加被,而无缘不能即至。四、四众之中无优婆塞、优婆夷。五、八部之中无夜叉及摩侯罗伽。六、二王之中无转轮圣王,唯有小王。观此,可具见异于余经也。
四、明众之次第:初众分为四类。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八部众,四、诸王众。声闻、菩萨则为内护,八部、诸王则为外护,故以内护、外护为次。内护之次,则声闻居先,菩萨居后。外护之次,则八部居先,人王居后。在八部之中,则以天非天为次。天之中,又以地居、空居为次。地居中,帝、臣为次。空居中,非禅主、禅主为次也。后众之中亦分六类:如证法众,开塔众,经利广大众,持法无边众,他方行法众,他方劝持众是也。
五、释众成就之遍全:众成就有四解:一、数成就,谓万二千人等。二、行成就,如声闻比丘等修小乘行,菩提萨埵及示现四众身之应身菩萨,修大乘行是。三、摄功德成就,如经文赞叹声闻、菩萨之功德等是。四、威仪住成就,如四众绕佛威仪恭敬是。在此十五众中,菩萨、声闻具足四种成就;其有学无学及比丘尼,未赞功德,只具三种成就;其余天、龙、人王等,未赞行与功德,只具二种成就。
┌─类数
┌─比丘──┬─有名高德─┤叹德
┌─内护─┬─声闻┤│└─列名
│││└─无名大德
││└比丘尼──┬─尊重诸尼
││┌─类数│
│└─菩萨──┤叹德└─内眷诸尼
众┤└─列名
│┌─帝
│┌─非人─┬天─┬─地居─┴─臣
│││└─空居─┬─欲界
└─外护─┤│└─色界
│└非天1龙2紧捺落3健闼缚4阿素洛5揭路荼
└─人
丁一内护五众
以下当先明内护五众,即声闻比丘中之有名高德众,与无名大德众;声闻比丘尼中之尊重诸尼众,与内眷诸尼众;及菩萨众是也。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戊一声闻众
此一、内护声闻比丘中之有名高德众也。比丘、举其类。万二千人、举其数。与者、共同和合之义。依大智度论,与字有七义:同处、同时、同心、同见、同戒、同道、同解脱,是名为与,明无有不同道之余众与俱也。大有六义:一、数大,以万二千人故。二、解脱大,以离一切烦恼故。三、位大,以皆为大德大阿罗汉故。四、德大,以具足功德故。五、名大,以名称普闻故。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