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草喻品第五
岂复彼饮水人所自证知之冷暖乎?盖彼心自证知之冷暖,为法之自相,非语文所能及;而此设言之冷暖,只为语文上所述任何物之冷暖通相耳。然佛以方便之智,悉能随顺众生以演说一切法;而其所说之法,亦尽契合于佛之究竟智地,使众生莫不先后了然于佛所自证之实际理地也。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
此释受道有殊。佛既以方便,用五乘之法随顺示教,则众生闻此教理以起行证果者,自各异其归趣。又众生之心,其显者本非难知,然由无始劫来善恶等根所发动以起于行之深心,则不易观照而晓了,而惟佛悉能观而知之,通达无碍。此为佛之正智,以无碍故。由是观何众生、说何法义,即得令曲折以赴于一切智地也。
“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释不能自达。谓佛于诸法能知究竟,故能随顺众生根性,初与三乘,后示一乘,令诸众生终入佛之智慧。因是益显众生非得佛为开示,则末由知种种差别法,悉终会归于一切种智,故曰不能自达。
以上法述四种,又可别释如下:以佛为法王所说不虚一段,为总标。以佛所说法悉到一切智地一段,为开佛知见;以观知诸法所归趣,即系显示真如,为示佛知见;以能知众生深心所行,即能使众生开悟,为悟佛知见;以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即系导引众生入于佛智,为入佛知见。于前释之义,亦能互相显明。
辛二喻述
壬一总喻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芔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三千大千世界,指生佛所依之凡圣同居土。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平等根本依,本为一相无相之真如。就佛之清净本心言,为庵摩罗识;就众生之覆障心言,遂为阿赖耶识。由是从共相业种而起于现行,因有此三千大千世界,亦为十法界所同居之依报。山川溪谷,均属土地:高起为山,流水为川,两山之间为谷,水之所注为溪。卉、草也,卉木丛林,延卉与木皆有丛林。复言诸药草者,明药草异于他草,即以喻具世出世善法种子之五乘众生也。五乘种子体类各别,如药草之种类甚多;五乘之相用攸殊,如药草之名色各异也。
壬二别喻
癸一法王出世说教普滋喻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云、喻佛之应化身,化佛非一,随类应现于九法界,故以密云遍布喻之。化佛同时示现,随处说法,一音圆演,异类等解,如密云之遍覆大千世界也。
癸二禀润各异喻
“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姓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及时行雨曰澍。因雨平等而澍,故其泽普遍周洽于草木,而能治疾病之药草亦等同受其滋润也。草干曰茎。大、中、小三草之根、茎、枝、叶,次第生长,喻人天乘、声闻独觉乘、菩萨乘,各各依教证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也。又根、茎、枝、叶,亦分释为种姓、发心、修行、得果四者。因根有大小,其所生之茎、枝、叶、亦有大小,喻大乘种姓及小乘种姓既各不同,斯其所发之心、所起之行、所得之果,亦遂各有大小之不同也。诸树之中,但分大小树二类。小树、喻七地以前菩萨,大树、喻八地已上,以具四不退故也。观本品重颂之义,经但于二木分上中下三品,兹释之如下:初二三四五地以前之菩萨为小,六七八地为中,九十——二地为上也。又别释:大树、小树各有上中下三品:以十住、十行、十回向比小树之三品。以相同世间人天乘之初二三地,比大树之下;以四五六地相同出世二乘,比大树之中;以超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