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化无所化分
家打起坐来,在里头嘀咕,都在玩「我」,不然就玩呼吸来呀,去呀,好像在那里数钱!一二三四,又数息又观。第一口呼吸早就跑掉了,你后面数到一千,一口呼吸也留不住呀!在那里干什么呢?所以都在玩「我」,作不到无我,不能证得佛法!
无我以后
佛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凡夫之人,以为真有一个我的存在,等到肉体死亡了,抓不住了,还要抓个灵魂。其实那个灵魂也是自己意识境界偶然的存在,还不是真的我,还不是这个。但是凡夫之人,总归要抓一个有相的我,都抓错了。真做到四大相皆空,就是人我众生寿者皆空的时候,可以找到生命本来的自我了。那个自我是假称的,叫他自我也不对,叫他是佛也不对,叫他菩提也不对,各种名称都不对。
现在讲到这个地方,佛又加以解说,他提出来: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为什么他要加这个尾巴呢?因为他说了一个尾巴怕大家又抓住它。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学佛的,他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圣人,那你就当凡夫好了,他肚子里又不服气,不肯做凡夫。
所以一般学佛学道的人很可怜,在圣人凡夫之间,就像公园里小孩子玩秋千,汤过来汤过去,永远下不了台,挂在空中甩。
佛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严重的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样平等。
那么这一品说完了吗?没有完!还有个重大的问题在里头,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一品开头的话。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重点在这个「我」字上,佛说:我,没有度众生。文字是那么解释,佛为什么那么讲呢?全篇的意思告诉我们,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持证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接著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那么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
但是,无我以后叫什么呢?注意啊!一般研究佛学的人,听到无我,下意识给它下一个注解,空的。佛没有这样说,他只说无我而已,这个空的是你加的。如果真能把凡夫境界有我的观念通通放弃了,所谓放下,放下放到无可放处,找到生命本来,勉强才可以叫那个是我们生命的真我,那就是佛境界。但是在本经上,佛不说出一个真我的名字,那么你就要看全部的佛经了。全部佛经,总归起来三藏十二部,实际上有些真的,有些假的。所谓假的并不是什么假的,是后来佛弟子们自己修持到了,所写的经典,假托也是佛说的,这很有可能。这些笼统的算进去,佛经大概有五千多部。过去有些人念经,为了自己念,为了父母念,要念一藏经,一藏经就是五千卷。大藏经佛的这一部分是五千卷。后世弟子们作的论,乃至佛经的注解,未算在内,如果通通把它算在内,连后世的也都加进去,现在一共有一万三四千卷了,越来越多。
佛说法四十九年,这么多的经典中,他的几个要点是,世间一切无常,都靠不住,都要变去,都不属于我的。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法把握,都要变去了,变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个情况,那个境界定个名辞叫做空,所以无常、苦、空、无我,本来无我,这是所有佛说的都是这样。
佛在世的时候,许多佛的弟子们,依他所教示的方法修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