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可直称其名,如称六祖大师不可称惠能,称初祖达摩,应尊称之为初祖达摩大师。天台宗智顗祖师,我们应尊称他为智者大师,或者天台大师。
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心各勇锐」:各人心中都有他所欢喜的玩具,譬喻众人欢喜这方便法门,教化对机,能机教相称,按依三慧中之闻慧,可说是修四念处之一种法。众生的心勇猛锐利,表示思慧,这思慧是用般若观照,亦是参禅的静虑思慧。即要以锐利的智慧去修行,能明辨是非,不入歧途,不会明知故犯。我们人未入佛法之门时,不懂真理,所以误入歧途。皈依三宝後,就要依教奉行,否则,明知故犯,必堕地狱。
「互相推排」:追求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把见惑、思惑都制伏,故谓互相推排。在苦法中修苦法智、苦法忍;在集法中修集法智、集法忍;在灭法中修灭法智、灭法忍;在道法中修道法智、道法忍。以四谛互相观察,互相推排,即能降伏见惑。此段经文亦喻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是煖和顶位。「驰走」是忍位,「共」字喻世第一。在楞严经上有讨论四加行。
「竞共驰走」:「竞」是争取无生法忍之殊胜妙理,属忍慧。「共」即世第一。「驰走」属见道位,证初果阿罗汉。见惑是对境起贪爱,现在把这念断绝,无见爱之迷惑,而证初果阿罗汉,但未断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由出生到死可称为一段。众生从出生到死一切所行所为,都是业力招感。
「争出火宅」:是属思惑道。断思惑,证无学位,即证四果阿罗汉,断了见惑、思惑,而能出离三界。此时「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被气秉所遮,不为物欲所蔽。人常被习气所束缚,任性放逸,贪求物欲,把本有的智慧遮盖,所以不能超出三界,应尽快出离此火宅;譬喻学佛法之人,要本著正知正见,以求出三界。
前几天,有人对我说,他觉悟自己以前用攀缘心是不对的。他能知错,可见其用功已有进步,应继续努力不懈。西方人修道者少,混道者多,现在知道天天打坐用功,修行即有所进展。同门修行者,应互相劝谏勉励,不但是出家人要用功,在家弟子亦要用功,常随喜听经念佛。普通人不可直呼出家人之法名,只有其师父或其他大德,可呼其法名,而一般人只可称其别号。如万佛圣城中出家人法名是果「*」,别号恒「*」。称在家人也应加居士,以示互相尊重。在道场中共处,应多看他人的长处,互相勉励。我对一切弟子平等看待,从没有轻此重彼,惟希望大家真正用功修行。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这时,佛见众生从火宅出离,坐于露地中。「四衢道」喻四谛(苦、集、灭、道)之观法,得苦、集、灭、道的智慧,超出五道轮回,在四衢道中修行。即修四谛之观法,而得证果,断尽三界见思惑。「露地而坐」,「坐」是喻证得果位就不求进步,停止不前,化城自困。人在三界中,若被六道轮回所困,就不得解脱。超出六道轮回,就不复障碍,其身得安隐,而心感安乐无所忧虑。众生都「欢喜踊跃」,因为能够出离火宅,而感到欣庆。
现在弟子们都蹒跃的随喜听经,我这为师者亦甚感欢喜踊跃。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在普陀山闭关十八年,研究大藏经,以他这大德在南京时讲经,尚且无人往听说法。我现在以中文讲经,这样多外国人来听经,可归功于翻译者,而我亦心感欢喜踊跃。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事。愿时赐与。
「羊车、鹿车、牛车」譬喻三乘果位。欲得三乘果位,必要先超出三界。三乘果位属权巧之教,故超出三界後,此三乘车位了不可得。三乘人在方等时,四教并谈(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