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一
林钟、应钟,阴中之阴也。黄钟者,阳之所钟①也;夹钟、林钟、应钟,阴之所钟也。故皆谓之钟。巳、酉、丑曰大吕、中吕、南吕,阴中之阳也。吕,助也,能时出而助阳也,故皆谓之吕。【注释】①钟:聚集。【译文】六吕:其中三个称钟,三个称吕。夹钟、林钟、应钟,大吕、中吕、南吕。钟与吕总是相间隔,总是相对应,六吕之间,又还区分阴阳。纳音的方法为,申、子、辰、巳、酉、丑为阳纪,寅、午、戌、亥、卯、未为阴纪。亥、卯、未,分别为夹钟、林钟、应钟,是阴中之阴。黄钟,是阳之所钟(钟,动词,聚集的意思);夹钟、林钟、应钟,是阴之所钟。所以都称为钟。巳、酉、丑分别为大吕、中吕、南吕,是阴中之阳。吕,是助的意思,能时时出来帮助阳,所以都称为吕。胫庙【原文】《汉志》言数曰:太极①元气,函三为一②。极,中③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④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历十二辰,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殊不知此乃求律吕长短体算立成法耳,别有何义?为史者但见其数浩博,莫测所用,乃曰此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尝有人于土中得一朽弊捣帛杵,不识,持归以示邻里。大小聚观,莫不怪愕,不知何物。后有一书生过,见之曰:此灵物也。吾闻防风氏身长三丈,骨节专车。此防风氏胫骨⑤也。乡人皆喜,筑庙祭之,谓之胫庙。班固此论,亦近乎胫庙也。【注释】①太极:古代哲学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原。②函三为一:包含天、地、人,三者混合为一。③中:充满,引申为包罗万象。④参:通叁。⑤胫(jnɡ)骨:小腿骨。【译文】《汉书律历志》谈历数时说:太极元气,包含天、地、人三者而且把它们合而为一。极,是中;元,是始。在十二辰(指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中运行,始动于子时(子就是一)。于丑时乘以三得到三。又在寅时乘三得到九。又在卯时乘三得到二十七。这样经过十二辰,得到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这是因为阴阳合德,气聚集于子,从而化生了世间万物。殊不知这只是推算律吕管长短的计算方法而已,哪还有别的什么深义?写史书的人只见这些数字很繁杂,不明白其中的用意,于是说这是阴阳合德,化生万物啊。曾经有人在土地中找到一枚朽烂了的捣帛杵,他不认识,拿着回家展示给邻居们看。邻里的大人小孩都围着来观看,都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没人不惊怪。后来有个书生经过,看见这个捣帛杵后说:这是灵物。我听说防风氏(传说中的山神)身高三丈,他的一节骨头可以装满一辆车。这是防风氏的胫骨。乡里人都很欢喜,修筑庙宇来祭祀它,并称这庙为胫庙。班固的这些议论,也和胫庙相近。羯鼓【原文】吾闻《羯鼓录》①序羯鼓②之声云:透空碎远③,极异众乐。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④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蝉》⑤《滴滴泉》⑥之曲。余在鄜延⑦时,尚闻其声。泾、原⑧承受公事⑨杨元孙因奏⑩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阙。元孙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遗音遂绝。今乐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透空碎远了无余迹。唐明帝与李龟年论羯鼓云杖之弊者四柜,用力如此,其为艺可知也。【注释】①《羯鼓录》:唐代南卓著,记述了羯鼓的形状、来源和部分用羯鼓演奏的曲目。②羯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唐代比较盛行,形状像漆桶,演奏时横放在小牙床上,两手持杖敲击演奏。③透空碎远:指演奏时羯鼓短促紧凑的声响可以传得很远。透空:可以理解为羯鼓的音色通透空阔。碎远:可以理解为羯鼓鼓点紧凑急促,声音响亮,传得很远。④邠(bīn)州:古代地名,在今陕西彬县一带。⑤《大合蝉》:羯鼓曲目名称。⑥《滴滴泉》:羯鼓曲目名称。⑦鄜(fū)延:古代地名,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⑧泾、原:古代地名,在今甘肃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