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一
不喜饭,可具粥。其子弟愬⑦于公曰:庖肉为饔人⑧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公曰:汝辈人料⑨肉几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⑩。公曰:尽一斤可得饱乎?曰:尽一斤固当饱。曰: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其不发人过皆类此。尝宅门坏,主者彻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有控马卒,岁满辞公,公问:汝控马几时?曰:五年矣。公曰:吾不省有汝。既去,复呼回曰:汝乃某人乎?于是厚赠之。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未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注释】①王文正:即王旦,字子明,谥文正,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宋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曾以著作佐郎参与编修《文苑英华》。宋真宗时,王旦先后知枢密院、任宰相,很受宋真宗信任。②局量:这里指一个人的器量、度量。③但:仅仅,只。④羹:带汁的肉,类似于现今之红烧肉,而非肉汤。⑤啖:吃。⑥墨:这里用作动词,是将饭弄黑的意思。⑦愬(s):同诉,告诉,这里有投诉、告状的意思。⑧饔人:这里指负责烹调菜肴的厨人。饔:烹调菜肴。⑨料:量,称量。⑩廋(sōu):藏,隐藏。去:离开。省:明白,醒悟过来。【译文】王文正太尉为人宽厚有度量,从未见他发脾气。饮食有不太干净的,他也只是不吃而已。家人想试试他的度量,以少许锅灰投到肉汤中,他就只吃米饭而已。问他何以不喝汤,他说:我今天偶尔不喜欢肉。有一天,家人又在他的米饭里弄了点灰,他看到后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可端上点粥来。他的子弟们曾向他诉说:厨房的肉叫厨子给私占了,肉吃不饱,请惩治厨子。王公说:你们每人一天该给的肉是多少?子弟们说:一斤。现在只能吃到半斤,另外半斤让厨子给藏起来了。王公说:给足你们一斤可以吃饱吗?子弟们说:给足一斤当然可以吃饱。王公曰:今后每人一天可以给你们一斤半。他不愿揭发别人的过失都像这例子。他宅子的大门曾坏了,管家拆除门房新修,暂时从门廊下开了一个侧门出入。王公至侧门,门太低,就在马鞍上伏下身子过去,什么都不问。大门修好了,再从正门走,他也还是什么都不问。有个牵马的兵卒,服役期满向王公辞行,王公问:你牵马多长时间了?兵卒说:五年了。王公说:我怎么不记得有你?兵卒转身离去时,王公又把他唤了回来,说:你是某某吧?于是赠送他不少财物。原来是兵卒每日牵马,王公只看见他的背,不曾看过他的脸;当兵卒离去时又看到他的背,这才省悟过来。李士衡不重财物【原文】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②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注释】①李士衡(9591032):字天均,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官至尚书左丞。②币:丝织品礼物。遗(wi):赠送。③藉:垫。【译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贡举人群见不成班【原文】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