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答佞篇
性不辨,人君好辨,佞人学术合于上也;人之故能不文,人君好文,佞人意欲称上。上奢,己丽服;上俭,己不饬(23)。今操与古殊,朝行与家别。考乡里之迹,证朝庭之行(24),察共亲之节(25),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26),奸为觉露也(27)。

    【注释】

    (1)下面是王充回答上文的问话,按本篇文例“苏”前夺一“曰”字。

    (2)从(òng纵):通“纵”。这里指“合纵”,即联合六国抗秦。

    (3)窥:暗中观望,等待机会。关外: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以东地区。(4)横:指“连横”,即秦国与六国分别结成联盟。

    (5)关内: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6)三秦:这里指秦国。由于秦亡后,项羽把原秦国的土地分给秦的三名降将司马欣、章邯、董翳(yì义),故后人称之为三秦。这里是为要与上文“六国”对文,故把它称作“三秦”。

    (7)敌:相当,相等。

    (8)揣摩:这里指揣摩君主的心理。揣摩之术:这里指“合纵”与“连横”的主张。

    (9)举:施行。

    (10)术数:这里指治国的作法,措施。

    (11)祀:年。来祀:来年,后代。

    (12)这句话义难通,疑有脱误。揣其大意是:在记载过去的成就时,就突出其效果。

    (13)傍:依,靠。

    (14)《觉佞》之篇:本书《讲瑞》之下有《指瑞》,《实知》之下有《知实》,故疑《觉佞》与《答佞》是姐妹篇,今已佚。

    (15)辨:通“辩”。

    (16)说:通“悦”。

    (17)后又贤之君:本句文不成义,《太平御览》卷四○二引《论衡》文作“贤圣之君”,可从。

    (18)《文王官人法》:文王,指周文王。全文指《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19)推其往行以揆其来言:《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和递修本均作“推其往言以揆其来行”,可从。揆(kúi葵):量度,衡量。

    (20)阳:这里指表面现象。阴:这里指隐蔽行动。

    (21)设节:这里是假装清高的意思。

    (22)情:实情,真实。

    (23)饬(chì赤):通“饰”。

    (24)庭:递修本和章录杨校宋本均作“廷”,可从。

    (25)共:通“供”。

    (26)际会:遇合,碰巧。见:同“现”。

    (27)为:章录杨校宋本作“伪”,可从。

    【译文】

    有人问:“人的言论和行为没有效果,就能说是佞人吗?”我说:苏秦联合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促成合纵,使得强大的秦国不敢趁机向关外发兵;张仪促成连横,使得六国不敢同时向关内进攻。六国联盟形成合纵,就使秦国畏惧六国强大;秦国促成连横,就使秦国强大天下弱校他俩功绩昭著效果明显,被记载在竹帛的史册上,即使是贤人又怎么能超过他们呢?司马迁叙说很多贤人的事迹,张仪与苏秦分别有传,并没有憎恶他们的文字,功绩和名声均相当,跟贤人没有两样。其实,功绩不能用来证明一个人的贤德,就像名声不能用来断定人的实际品德一样。张仪和苏秦是排难解忧的人,处于战乱社会,实行合纵与连横的主张。在这种时候,稷和不契不可能与他们争比计谋,禹和皋陶不可能与他们比效果。至于说气候正常,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盗贼减少甚至消灭,人人讲究廉洁谦让,家家推崇道德的功绩,禄命显贵美好,治国方略能做到的,这些都不是道德能促成的。司马迁记录功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论衡简介 >论衡目录 > 答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