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脉法
热,所以就会发热。
【评析】
本条主要说明内伤不足恶寒发热的脉象特点和病理机转。
本条恶寒发热的病理症结在于阴阳偏虚。阳偏虚主要表现在寸口脉微,阳虚则阴往乘之,所以洒淅恶寒;阴偏虚主要表现在尺部脉弱,阴虚则阳往从之,所以发热。阴阳交虚,相互乘从,因之恶寒而又发热。
【原文】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①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②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③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释】
①荣气:荣气即营气。血液循行功能。
②卫气:卫外的功能。
③烧针:温针、火针、燔针。针刺入穴,用艾绒缠绕针柄燃烧,使热气透入,叫烧针。
【译文】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卫阳衰虚而不能外固,故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故产生筋脉挛急。若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症。
【评析】
本条以脉之浮沉辨析营卫病机和症候。
卫属阳主外,营属阴主内。卫气虚而阳浮于外,则阳脉浮,这一浮脉,应当浮而无力,阳气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营气虚而血亏于内,则阴脉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则筋脉缺乏滋养,所以筋脉拘急。既然是营气微弱,自然应当治以滋阴养血,可是计不出此,反而加用烧针,遂致血液凝滞而不行,造成更发热而烦躁的变症。
【原文】
脉蔼蔼①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②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脉瞥瞥③如羹上肥④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⑤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脉绵绵⑥如泻漆之绝⑦者,亡其血也。
【注释】
①蔼蔼:盛大之貌。
②累累:强直而连连不断之貌。
③瞥瞥:虚浮貌。
④羹(ɡēnɡ)上肥:形容如肉汤上漂浮的油脂。
⑤萦萦:纤细貌。
⑥绵绵:连绵柔软貌。
⑦泻漆之绝:绝,落也。泻漆,谓漆汁下泻。泻漆之绝,形容脉象如倾泻漆时漆汁下落前大后孝连绵柔软的样子。
【译文】
阳结症是因为阳气偏盛,所以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阴结症是因为阴气偏盛,所以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评析】
本条借助于实物形态来形容脉象特征,有利于加深理解。
切脉是四诊中较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技术,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苦,特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对一些基本内容,也每每苦于词不达意。本条借实物的形态性质来形容脉象,可有助于理解,从而给学习脉学带来较大方便。例如阳结脉浮数,喻以蔼蔼如车盖,表明有上拥之象;阴结脉沉迟,喻以累累如循长竿,提示有坚硬之形。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脉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见于阳气虚微之候;以萦萦如蛛丝,喻脉的极端细微,表明阳虚程度严重,已濒临衰竭的境地。至于大失血后脉象柔弱无力,喻以绵绵如泻漆之绝,确是绘声绘影的绝妙比喻。这些脉象的描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能认真揣摩,再通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