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三 地理四
本部立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州,即旧马龙城也。领一县:
通泉。下。在州西南,与嵩明州杨林县接壤,纳垢之孙易陬分居其地。元初为易龙百户,隶马龙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县,隶马龙州。
沾益州,下。在本路之东北,据南盘江、北盘江之间。唐初置州,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剌二种所居。后磨弥部夺之。元初其孙普垢历刂内附。宪宗七年,以本部隶曲靖磨弥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领三县:
交水,下。治易陬龙城。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国高护军逐其子孙为私邑。宪宗五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县。石梁,下。系磨弥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为县。罗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弥部东境。
澂江路,下。治在滇池东南。唐属牂州,隶黔州都督府。开元中,降为羁縻州。今夷中名其地曰罗伽甸。初,麽、些蛮居之,后为僰蛮所夺。南诏蒙氏为河阳郡,至段氏,麽、些蛮之裔复居此甸,号罗伽部。元宪宗四年内附,六年以罗伽部为万户。至元三年,改万户为中路。十六年,升为澄江路。领县三、州二。州领三县。本路屯田四千一百双。
县三
河阳,下。内附后为千户。至元十六年,为河阳州。二十六年,降为县。江川,下。在抃江路南,星云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蛮居之。至段氏,些麽徒蛮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后弄景内附,即本部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千户为江川州。二十年,降为县。阳宗。下。在本路西北,明湖之南。昔麽、些蛮居之,号曰强宗部,其酋卢舍内附,立本部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州二
新兴州,下。汉新兴县。唐初隶牂州,后南诏叛,降为羁縻州。蒙氏为温富州。段氏时麽、些蛮分居其地。内附后,立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新兴州,隶澄江路。领二县:
普舍,下。在州西北。昔有强宗部蛮之裔,长曰部傍,据普具龙城,次曰普舍,据普札龙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汉人所筑。二酋屡争其地,莫能定。后普舍孙苴历刂内附,立本部为千户。十三年,改千户为普舍县,治普札龙城,隶新兴州。研和。下。麽些徒蛮步雄居之,其孙龙钟内附,立百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路南州,下。州在本路之东,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宪宗朝内附,即本部立万户。至元七年,并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为二路,改罗伽为澄江路,落蒙为路南州,隶澄江路。领一县:
邑市。下。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弥歪二城立邑市县,弥沙等五城立弥沙县。二十四年,并弥沙入本县,隶路南州。
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猫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同知脱因及普安路官所阻。会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气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制可。大德七年,改为路。大德七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虎符。”
仁德府,昔僰、剌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扎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本部为仁地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