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三 地理四
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蛮镇之,名步日睑。
马笼部。因马笼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蛮阿僰。元初立为千户,属宁州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隶元江万户。二十五年,属元江路。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上。本汉楪榆县地。唐于昆明之梇栋川置姚州都督府,治楪榆洱河蛮。后蒙舍诏皮罗阁逐河蛮取太和城,至阁罗凤号大蒙国。云南先有六诏,至是请于朝,求合为一,从之。蒙舍在其南,故称南诏。徙治太和城。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其后郑、赵、杨三氏互相篡夺,至石晋时,段思平更号大理国。元宪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至元七年,并二万户为大理路。有点苍山在大理城西,周广四百里,为云南形胜要害之地。城中有五花楼,唐大中十年,南诏王券丰佑所建。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世祖征大理时,驻兵楼前。至元三年,尝赐金重修焉。领司一、县一、府二、州五。府领一县,州领二县。
录事司。宪宗七年,立中千户,属大理万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录事司。十二年,升理州。二十一年,州罢,复立录事司。
县一
太和。倚郭。宪宗七年,于城内外立上中下三千户。至元二十六年,即中千户立录事司,上下二千户立县。
府二
永昌府,唐时蒙氏据其地,历段氏、高氏皆为永昌府。元宪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户。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为府,隶大理路。领一县:
永平。下。县在府东,鹿沧江之东,即汉博平县。唐蒙氏改胜乡郡,属永昌。至元十一年,改永平县,隶永昌府。
腾冲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炎地。唐置羁縻郡。蒙氏九世孙异牟寻取越炎,逐诸蛮有其地,为软化府。其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元宪宗三年,府酋高救内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十四年,改腾冲府。二十五年,罢州县,府如故。永昌、腾冲二府军民屯田共二万二千一百五双。
州五
邓川州,下。在本路北。夷有六诏,矰炎其一也。唐置矰川州,治大厘。蒙氏袭而夺之,后改德原城,隶大理。段氏因之。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德原千户,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改德原城为邓川州。领一县:
浪穹。下。本名弥茨,乃浪穹诏所居之地。唐初,其王铎罗望与南诏战,不胜,保剑川,更称剑浪。贞元中,南诏破之,以浪穹、施浪、邓睒总三浪为浪穹州。元宪宗七年内附,立浪穹千户,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降为县,隶邓川州。
蒙化州,下。本蒙舍城。唐置阳瓜州。天宝间,凤伽异为州刺史。段氏为开南县。元宪宗七年,以蒙舍立千户,属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立蒙化府。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年,降为州,复隶大理路。
赵州,下。昔为罗落蛮所居地。蒙氏立国,有十睑,赵川睑其一也。夷语睑若州。皮罗阁置赵郡,阁罗凤改为州,段氏改天水郡。宪宗七年立赵睑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改为州,又于白崖睑立建宁县,隶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县革入州,隶大理路。
姚州,下。唐于梇栋川置姚州都督府。天宝间,阁罗凤叛,取姚州,附吐蕃。终段氏为姚州。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统矢千户、大姚堡千户。至元十二年,罢统矢,立姚州,隶大理路。领一县:
大姚,下。唐置西濮州,后更名髳州,南接姚州,统县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与梇栋川相接。元宪宗七年,立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大姚县,隶姚州。
云南州,下。唐以汉云南县置郡。蒙氏至段氏并为云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