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共存亡,与士同生死——记易安华烈士
易安华烈士,字福如,号济沈,江西省宜春西乡泽溪人,一八九九年生。
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努力,以后,他考入江西省立第八中学。他喜欢读历史书,常以民族英雄班定远、马伏波自勉,立志报效祖国。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成立北伐军,准备挥师北上,打败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统一中国。易安华闻听消息,高兴万分,立即踏上奔赴广州的征途。到达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后,易安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
毕业后,易安华被分配到中央宪兵团任排长。由于他执法严明,办事认真,受到上级的嘉许。
一九二六年,易安华被编入北伐军战斗行列,随军北上。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一九二七年,以战功提升为浙江省补充团连长。
一九二八年,易安华为努力提高学识,继续深造,又投入南京中央军官学校,于次年考入中央教导队,学习军事政治。毕业后被留任为教导团连长。
一九三零年,中原大战爆发,易安华奉令随教导团参加,他作战勇敢,立下战功,被提升为少校营长,中校团附。
不久,教导团奉令改编为警卫师,后又由警备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七师,易安华仍担任中校团附。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诸将军领导下,奋起抗击日军的侵略,打响了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枪,全国抗日怒潮一浪高过一浪。当时,第八十七师奉令开赴上海援助第十九路军抗战,易安华也奉令率部参加了战斗,在上海闸北一线阻击日军。在激烈的战斗中,易安华指挥部队顽强地与日军作战,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狠狠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以后,易安华因患脚疾,请假回家休养半年。
一九三三年冬,易安华返回部队,被提升为陆军第八十七师第五二二团上校团长。
一九三五年冬,易安华返回家乡探亲,临行时,他对父老乡亲们说:“国内虽告统一,而强邻狡焉恩逞,行将发生战事,吾辈军人当负救国之责……”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军事挑衅,从而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全国抗日军民忍无可忍,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奋起抵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易安华闻听日寇侵华的消息,怒发冲冠,立即上书军事当局,请缨上阵,杀敌立功,报效国家。他激动地对同事们表示,吾等报国之期已至,必与日军死战到底。
他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将随军妻子送回故乡。他在路上对妻子表示了国仇不报,誓死不返的决心。他说:“汝准备领吾抚恤金。为事蓄费。”其妻闻听泪下。易安华忙笑着开导她说:“吾言戏之耳。”可见易安华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并作好了与敌血战到底,献身国家的准备。
八月十三日,日本帝国主义继卢沟桥事变之后,又在上海制造了“虹桥事件”,将战火扩大到华中,中国抗日军队在国民政府的指挥下,奋起迎击日军的进犯,著名的淞沪会战开始了。
易安华所在的陆军第八十七师是我国军队的精锐主力,虹桥事件后,他们奉令开赴上海,参加对日作战。淞沪会战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初期最残酷、最激烈的战役之一,日军凭借其强大的陆、海、空三军兵力,利用上海战场都是平原,我无法筑起强大的工事的弱点,不断发动猛烈的进攻。我抗日军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侵略军,毫不畏惧,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用简陋的步兵武器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狠狠地打击敌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双方拚死格斗,死伤累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易安华亲临前线指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