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昆仑关下李宗仁血战斗卢汉 南宁城外黄绍竑疑阵困龙云
形成一大弧形,这就是有名的广西弧形山脉。弧形山脉的西翼,向东南延伸,直到宾阳的思陇。这道山脉,在柳州和南宁之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昆仑关便雄踞在这道屏障之颠,这一带巉岩峭拔,道路险扼,雄关宛如一把巨大的铁锁,紧紧闭锁着柳州至南宁之间的通道。由于它的险峻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最著名的一仗,便是北宋年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造反,占据桂南大片地方,并在南宁(邕州)建立“大南国”,称仁惠皇帝。宋仁宗派枢密副使狄青率军南征,狄青到达宾州(宾阳)时,侬智高早已派重兵把守昆仑关,阻挡宋兵南下。狄青驱兵直到昆仑关下,这一天正是上元节。狄青扎营安寨,传令士卒官佐,张灯结彩,共庆元宵佳节。狄青在帐中设宴,款待军中各级官佐,声言大宴三日,然后进兵攻关。到了第二天晚上,狄青仍在和大家饮宴,到了二更时分,他托病离席,过了不久,派人来席间传话,他因正在服药,宴会由孙河主持,待服过药之后他再入席。帐中宴会一直延续到天色微明,却只不见主帅狄青到来,因狄青有过吩咐,所有宾客不敢退席,过不久,却有人来报:“三鼓已夺昆仑关矣!”原来,狄青见昆仑关险峻异常,不可强攻,决定智取。他在关下大宴三军、麻痹守关侬军,拂晓前以奇兵出击,夺关斩将,历代传为佳话,叫做“狄青三鼓下昆仑”。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昆仑关作过考察,订正过一些史书舆志上对昆仑关位置记载的错诳,他的考察成果记载在那部著明的中,昆仑关从此更为遐迩闻名。关上筑有一座石城,那古堡似的石城象一只猛兽张开巨口屹立关中。城堡中有一座关阁,阁的中厅立着一尊木雕的关公神像。城堡外的左侧,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昆仑关”三个大字,这是清朝康熙八年二月立的。
却说李宗仁带着黄旭初和伍廷样亲临昆仑关下,隐蔽在一个野草茂密的高坡上,用望远镜不断地观察着关上。只见在丛山峻岭之中,屹立着一座石头城堡,一条细得象麻线的褐色古驿道,从城堡下延伸出来,曲折蜿蜒,断断续续,这便是通过昆仑关的唯一道路。关的四周,丛峦万壑,绵亘相偎,中多悬崖深谷,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从望远镜中,隐约可见关上新筑的堡垒和堑壕。“红头军”沿山巡哨,戒备森严。李宗仁用望远镜观察了半天,除了那条通向关上的唯一古道之外,再也找不出一条可供山羊爬行的野径来。
“怪不得狄青三鼓定昆仑名垂青史!”李宗仁收起望远镜,赞叹了一声,那国字脸上抹上一层愁云,回到驻地,竟也喝起闷酒来。
第三天,俞作柏、夏威奉命率部队到达关下,李宗仁便令俞、夏两部攻夺昆仑关,留伍廷飏部作预备队。俞、夏两部,呐喊声震动山谷,在枪炮声中仰攻天险。俞作柏勇猛异常,握着面小旗,指挥部队沿那条麻线似的古道向关上冲击。滇军前敌指挥官卢汉也是一名勇将,他居高临下,指挥滇军的轻重火器猛烈还击,直打得关下草木披靡,俞、夏两部官兵横尸关前。强攻一下午,毫无进展,李宗仁只得传令收兵,检点部属,俞、夏两部四千余人,竟伤亡了一千多。
李宗仁烦闷不已,正在指挥所里踱步,参谋长黄旭初却带了一个人进来,向他报告道:“德公,我寻访得一个采药人,他说关西面有条小路可上。”
“啊!”李宗仁忙扔掉手中的烟头,回头看那采药人时,乃是个四十多岁左右的精壮汉子,穿套破烂的土造粗蓝布衫裤,腰上扎着一箍什么东西,他站在李宗仁面前也不象乡下百姓见到军人那样畏惧。
“有小路可通关上?”李宗仁惊喜地间道。
“有是有,除了我,别人去不得!”那汉子眼中流露出几分自豪的神色。
“此话怎讲?”李宗仁逼视着那汉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