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郁文的“匿名信事件”成了反击右派的突破口
:
谭惕吾不同意卢郁文的意见。她认为卢郁文的意见不是帮助共产党整风,卢郁文说与党员毫无隔阂,那不是由衷之言。她说,我们要说真话。领导党选择人也要注意,要选对党进忠言的人。
她说,很多党与非党的关系问题,常常不是因为共产党,而是由无耻的民主人士弄出来的。这些人隔离党,隔离群众,借机会向上爬。
不言而喻,谭惕吾所说的“无耻的民主人士”、“向上爬”,指的就是卢郁文。
在谭惕吾之后,甘祠森发言,表示不同意谭惕吾的意见。他说:
“不能认为卢郁文的意见是话不由衷,谭惕吾太主观了。”
这一争论并没有结束。在五月二十九日上午举行的民革中央小组扩大会议上,这一争论又在卢郁文和谭惕吾之间继续下去。
《人民日报》在五月三十日又加以报导。
那天,卢郁文再度发言,表示“不能同意二十五日会上谭惕吾的意见”。《人民日报》这样报导卢郁文的发言:
他说,给领导党提意见是应当的,对这些意见表示不同的看法,也是应当的。这些看法对不对,可以研究。但是不能说这就是要收,是压迫鸣放。为什么只许批评共产党,而不许批评批评者呢?不公平。他说,总的来说,党和非党之间有墙有沟。但是具体的讲,也有没墙没沟的,怎么非说有墙有沟才开心呢?他认为不能养成这样一种风气,只能批评领导党,不能批评民主人士。在谈到如何拆墙填沟的时候,他指出,这应该是两方面的。共产党应该拆的是三个主义;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要拆的是旧思想、旧习惯、旧作风,要放弃过去的立场,要坚定地树立人民的立场。不这样,单是共产党拆墙,是拆不了的。如有人要二十年定息,墙怎能拆得了?拆墙填沟以后,应该是民主人士、工商业者进一步
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这才是方向。
在卢郁文发言之后,谭惕吾也再度发言,批驳卢郁文。报导是这样写的:
她说,帮助共产党整风就是要揭露矛盾,就是要敲警钟,把一些党员敲醒。她认为卢郁文是在代表一部分抗拒整风的共产党员说话,他没有一句是对党有帮助的,这是对党不实,对国不忠的表现。她说,毛主席早在十八九年以前,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等的文章里面,就教导共产党员要关心非党干部,要重视知识分子,要任人唯贤……但是,现在工作中的很多缺点,都说明很多共产党员并没有按照毛主席的话办事。她认为这些党员是对党不忠实的。因此,她要问问那些抗拒毛主席的指示的共产党员:“你们为什么不听毛主席的话,为什么抗拒?”她要求这些党员作深刻检查。
在卢郁文和谭惕吾发言之后,梅龚彬发言,采取中间态度。报导说:
梅龚彬对谭惕吾和卢郁文的争论,作了这样的表示:对中共提意见是为了帮助中共整风。什么意见都可以提,不论是正面的,或者反面的,都可以提。这才叫争鸣。
终于,在一九五七年六月七日,《人民日报》以三千字的不寻常的篇幅,刊登新华社电讯,报导了卢郁文六月六日在国务院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长篇发言,捅出了“匿名信事件”。
这是极为重要的报导。一开头,这么写道:
在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今天下午邀请党外人士举行的座谈会上,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卢郁文首先发言,他宣读了他最近收到的一封匿名恐吓信。
这封匿名信攻击卢郁文五月二十五日在民革中央小组扩大会议上的发言,卢郁文在那次发言中曾认为拆“墙”是两方面的事,并且不同意有些人只许批评中共、不许批评批评者的主张。匿名信辱骂卢郁文“为虎作伥”,是“无耻之尤”,并恫吓卢郁文“及早回头”,还说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