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四、张勋入京调停,请错菩萨拜错神
会选举中胜出的党派来组织,本就不该由总统来提名组阁的,但考虑到民国初年完全不成熟、不理性的政党状况,总统提名却又是必然)

    黎元洪对段祺瑞的免职令发到各省后,也引起了一场极大的震动,而当时的一些督军们正在徐州开会,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蹦了起来。原来,在督军团在向总统府提出解散国会的要求后,但未见黎元洪有丝毫的退让,僵持了两天后,这些军头们只好悻悻然的于5月21日集体离京,前往徐州赴辫帅张勋邀集的会议去了。

    说到张勋,这里却要补充几句。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他比袁世凯要年长5岁,参加过中法战争并在镇南关大捷中立下军功,也还算得上是个抗法英雄;后来因为在甲午战争中大败而归才投到了袁世凯的门下,成为北洋系中一名老资格的将领。在庚子之乱后,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张勋所部承担了护卫任务,后来又被调到北京充当扈从部队,由此皇恩浩荡,加官晋爵自然不在话下。

    清朝的最后一年,张勋被外放江南提督,并在辛亥革命中死守南京城,与革命军血战一场,最终不敌而退往徐州。袁世凯当政时期,张勋所部被改名为“定武军”,驻兖州。由于张勋自命忠于清廷,他严禁其部卒剪辫,所以他的军队也被人称为“辫子军”,“辫帅”之名,也由此得来。

    “二次革命”爆发后,张勋在袁世凯的命令下,率领数千如狼似虎的辫子军急进猛攻,并率先杀入南京,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后来,因为辫子军军纪败坏,张勋退出南京而被袁世凯授予长江巡阅使,所部驻守徐州。

    徐州乃南北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以当时张勋的实力,任何人都不敢小觑。袁世凯在搞洪宪帝制的时候,屡次催促张勋出征护国军,但都被拒绝。袁世凯死前,江苏督军冯国璋请各省督军到南京会议,试图形成袁世凯和护国军之间的第三派势力,结果张勋和安徽督军倪嗣冲过去一阵乱搞,把冯国璋的一台好戏硬生生的搅黄。

    袁世凯死后,张勋反客为主,他把参加南京会议的各省军头及其代表们邀到徐州(计有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河南、山西、安徽七省代表)开会。在会上,张勋仗着自己的老资格而大放厥词,声称君主制与共和制无非是各抒己见,公论自在人心,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张勋的表态,其实是话里有话,他既反对惩办洪宪帝制中的罪魁祸首,而且隐然透露出复辟的愿望。

    段祺瑞一向以北洋系正统自居,原本是看不起张勋这样被收容进北洋的杂牌军的,但张勋拉拢了数省督军,他也不敢怠慢,随后便派出代表前去参加徐州会议。在张勋的主导下,徐州会议最后议定十条决议,其中第一条便是“尊重清室优待条件”,第二条则是“保全袁大总统家属生命财产及其身后一切荣誉”。

    张勋刻意保全清朝逊帝和洪宪皇帝袁世凯的利益,正应了他在辛亥革命后说的一句话:“清帝故主也,袁总统恩师也,今袁为总统,宣统仍为皇帝,我为国民服务,公义私恩,两无妨碍。”由于徐州会议进行得很成功,张勋在会后便得意洋洋的自认为是北洋系各路诸侯的“大盟主”,隐然执各督军之牛耳。

    在黎元洪与段祺瑞在北京“府院之争”的时候,张勋却在徐州冷眼旁观,伺机而动。对于民国后搞的“民主共和”,张勋是有一肚子的牢骚和不满的。在他的眼里,“共和民主”简直就是胡闹,这总统、总理、国会搞来搞去,乱七八糟,弄到最后是一团乱象,什么也干不成。要总这么下去的话,倒不如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还政于清,复辟算了。

    当然,张勋的观点固然可以发表,但在当时毕竟是少数派和非主流,要真做起来的话,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1916年9月21日,在国会重新召开不到两个月,张勋再次召集各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简介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目录 > 三四、张勋入京调停,请错菩萨拜错神